摘要: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不仅在实践中加强考核,在法律上也得以明确。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的实施更加完备。
一、物勒工名的历史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 十一年蔺令矛
记录了令(主持者)工师(监造者)冶人(制作者)的名字。
燕陶文 左宫 寇
左宫 隶属王宫的制陶机构
寇 为陶工私名
齐陶文 丘齐乡 漆雕里 得
丘齐、漆雕为陶工籍贯
得 为陶工私名
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不仅在实践中加强考核,在法律上也得以明确。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的实施更加完备。
“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工律》
“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效律》 以上均出自睡虎地秦简
唐代开元通宝,在钱币版别演进过程中,体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早期的短头元/元宝寄郭系列 面文非常丰富,均为光背,甲痕偶有出现但并没有规律,应归为为铸造痕迹。
容弱开始,面文写法基本统一,笔划走势一致,但出现了丰富的背穿角甲纹系统,并且正背搭配非常固定。
如容弱小王宝面文,只有光背和左上角甲纹(内向、外向)两种形式。
容弱广穿面文,只有光背和正角度甲纹(穿上、穿左的内向、外向,穿下内向甲纹)几种形式。
大字狭元、小字、小通小宝等长一元开始,出现了比较丰富的月型。
此后,开元通宝的背星月纹饰以及其他符号逐渐出现,蓬勃发展。
这种背星月纹饰体系一路延及至五代,形成了开元—汉元—周元—宋元的独特血脉传承。
冷知识:从后汉建国(947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960年),仅仅只有13年。
宋初岁铸7万贯,后在太平兴国年间即增至40万贯的饶州永平监,在唐肃宗乾元初年就开始铸币,首年岁铸7000贯。
后周世宗柴荣喜欢铸币……据《古泉汇考》引《开谭录》:“世宗朝铸周元通宝钱,于后殿设巨炉数十,亲观鼓铸”。宋初继承了后周世宗于东京汴梁所设钱监,所铸宋元通宝大字承袭周元通宝,铸造精整,直径一般在25mm以上。背文今见有星、月、角月、和直纹共四类,四方、四隅均有,一套共计16枚。
宋灭南唐后,降江宁府(今南京)为升州,得到了升州、饶州(今鄱阳,即永平监)铸钱监。
宋元通宝长通宝也由此成为存世最多的版式,文字风格及形制均与前述版式差异明显,形制特征为浅背、无星月纹,此版基础数据多在25mm左右,符合南唐铸币特征。
史载开宝九年升州铸钱三十万贯,而太平兴国后期,饶州铸币岁额也已经到了四十万贯。
至道二年,以饶州监半数工匠为班底建立池州永丰监,初年铸钱二十四万贯,与永平监当年合计得钱六十四万贯。
二、丢失了密码本的北宋钱监
宋廷建立之初面对的主要问题:
五代以来恶钱劣币的横行
“三冗”问题日渐沉重的国库负担
助推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
宣扬“崇文抑武”的国家风尚
钱者,人君之大权,御世之神物也。
宋太宗的御书三体之变
臣某等,今月二十三日于学士院分赐得御书三般字样淳化元宝钱者。洪炉新样,通行将遍于万方;御笔摛华,神妙互分于八体。……
臣等伏蒙圣慈,赐御书三体字样钱各一贯文者。五铢新样,货泉将布于人间;三体成文,笔札互彰于天纵。出炉冶而首蒙颁赐……
——王禹偁 《小畜集》谢赐御书字样钱表、为宰臣谢御书钱样表
太平通宝形制风格沿袭宋元通宝,背面也有星月纹,但品种已有减少趋势,如角月纹已消失,虽书体仍为隶书对读,但版式变化逐渐增多,如出现的长通宝即为太平通宝钱的一大版式系列。
相较于太平通宝钱,淳化元宝钱和至道元宝钱的星月纹进一步消退,其中月纹已消失,星纹在淳化三体钱上还有保留,每种书体背面上下左右四种方位的星纹都有铸造,而且大小标准较为一致。
但到至道三体钱上,星纹大小已不太统一,或大或小,而且有的书体有些位置上标准的星纹已很少出现。
至道之后,北宋钱币绝大多数采用光背的形式。
宋钱版别判断的标准:
钱文书法风格的变化
形制工艺的差别
钱文书写的刻意改变(大变化)
宋钱版别的意义:物勒工名,时间、地点的双重追溯
史料佐证:
《宋史》载宋仁宗时期,专门设置提点诸路坑冶铸钱司,设提点官一名,“掌山泽之所产及铸泉货,以给邦国之用”,管辖全国各地的铸钱监。后由于钱监众多,此职位逐渐分为多处。
“诸州铸钱监,监官各一人”——《宋史》-《职官志·少府监》。
各地钱监的官员,均由朝廷委派,代表中央进行管理。每年铸造钱币的种类、铸造数量、投放区域、回笼与否,都要上报朝廷定夺。所谓“诸钱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天下”。当时各地钱监只负责鼓铸,所铸钱币的使用均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调配,保障军费开支和财政用度。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如岁额足额,知、通、监官各减半年磨勘,亏及一分者各展半年磨勘。若于额外增铸及一万贯,即与比类通减一年磨勘。”
《宋史-食货志·钱币》、《钱昌武传》载: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因“改置永平监大炉铸钱怯薄”,提点浙江等路铸钱坑冶、太常少卿钱昌武被罚铜十斤,监官侍禁崔坦被撤职。
熙宁十年(1077年):因“改置永平监大炉铸钱怯薄”,提点浙江等路铸钱坑冶、太常少卿钱昌武被罚铜十斤。
元丰三年(1080年):提点京西等路铸钱监、太常少卿张师锡因“铸钱不精”,被罚铜十斤。
元丰八年(1085年):提点河北等路铸钱监、太常少卿王存因“铸钱不精”,被罚铜十斤。
元祐元年(1086年):提点京西等路铸钱监、太常少卿张师锡再次因“铸钱不精”,被罚铜十斤。
“大观二年,开封尹兼提举京畿钱监宋乔年言:‘检准近降朝旨,诸路钱监见铸大观小平钱,并依旧料例,仍令崇宁监别铸样。臣今勒[令]崇宁监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乌背铜样钱五文足、漉铜样钱五文足……’”——《群书考索后集卷六十·财用·铜钱》
庆元条法事类-钱纲验样法
“诸受纳新铸钱而粗怯不如样者退换,若数多即申所属。”
“诸钱监铸上供钱,并依元(原)样,州差官看检讫,方得起发,内抽取一贯申纳尚书省。”
“诸装发钱监上供钱,每纲于所装钱内取样,不得拣选,监专与纲梢管押人同封书印。”
“一百文入急脚递传送至交纳处,一贯随纲,仍于装发钱数外,取别同样钱一贯,留本州做驻样,以备照验。”
“转般(搬)者装发日,将元(原)随纲样钱重加封印。”
“以样比验交纳。若不如样者,申所属验实,据数发回元(原)铸钱监验认,送所属究治。”
“熊本以为:……应自来通用钱,并令行使如故。其官库不堪铁钱等,即别置钱监,增圆物料,比省样微加别异,铸‘熙宁重宝’。”——《长编纪事本末卷七六·薛向等措置陕西折二钱》
“[崇宁二年]十月戊申,尚书省言:“乞降当十钱样于天下。”诏各降一千,分布晓示,使人识认,有司觉察,如稍异,许越诉,论如私钱法,以钱计赏。”——《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六·当十钱》
实物佐证:
舒州同安监所铸小平铁钱
小字版,庆元元年-庆元二年上半年
低点通版,庆元二年下半年-庆元四年上半年
高点通版,庆元四年下半年-庆元六年上半年
单点通版,庆元六年下半年,同七为六年底预铸
——周鲲《北宋崇宁通宝当十铜钱》
磨勘,三年任期的持续追责
2005年5月,一些小型采砂船在长江枞阳太子矶水域采砂,有工人发现抽上泥沙中掺杂着一些品相不错的古钱币,得知消息后约30条船只赶到该水域开始采集古钱币。自古以来枞阳太子矶航道水域复杂,多有暗礁,曾多次出土古钱币.事后统计,共出土铜钱16吨。
90%以上均为统一版式“寄郭”。
1990年代河南平顶山1200斤宋代窖藏,全部为“皇宋通宝”,共计14万枚。
版别只有“阴郭”、“阴郭直宝”两类。
——周鲲《北宋崇宁通宝当十铜钱》
三、版别的认知、猜测与误读
熟记正字,看懂泉谱
版别折叠,去亚版化,真正让泉友看得懂泉谱,也看得懂自己手中的钱
无限精分,终(难)成大珍
向开元研究者学习:专注垂直版块研究,建立基础版式概念
性质研究以版别纲目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一版一议
鸣谢:
刘伟(小乙) 苏意 周鲲
来源:懒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