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华教授:从构象稳定到临床突围,看三代EGFR-TKI新秀利厄替尼的精妙设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0:02 1

摘要:二十多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肺癌靶向治疗的征途上从未停歇,尤其是步入第三代EGFR-TKI的探索后,多款新药陆续问世,为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添砖加瓦

// 前 言 //

二十多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肺癌靶向治疗的征途上从未停歇,尤其是步入第三代EGFR-TKI的探索后,多款新药陆续问世,为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添砖加瓦[1]。其中,三代EGFR-TKI的新成员利厄替尼继2025年1月16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EGFR-TKI经治的EGFR T790M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后,于2025年4月22日获批EGFR突变(Ex19del/L858R)晚期NSCLC一线治疗适应证。在前期内容中已为大家详细解析了三代EGFR-TKI在结构修饰与活性代谢产物方面的关键差异,本期内容特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龙华教授从分子设计的视角,继续深入解读利厄替尼的结构革新、构象稳定性与治疗潜力,助力临床更好理解其抗肿瘤活性背后的理性设计。

锚定萘胺结构,解析三代EGFR-TKI利厄替尼的构象稳定优势

从药物的研发轨迹来看,第三代EGFR-TKI在分子设计上从吲哚结构的基础框架出发,逐步向结构修饰与构象优化演进。大多数三代EGFR-TKI以奥希替尼为原型,对吲哚环、苯环、连接基团等关键位点修饰,如阿美替尼对吲哚环进行小分子取代、伏美替尼引入含氟基团取代苯环上的甲氧基等,最终形成了多款结构多样的三代药物[2-3]。

在三代EGFR-TKI的研发浪潮中,利厄替尼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吲哚修饰的路径依赖,推动了分子设计的精准化探索。具体而言,利厄替尼不仅保留了2-氨基嘧啶和丙烯酰胺这一核心药效结构,同时引入了萘胺基团和氯原子。萘胺结构是一种双环芳香胺结构,其基本形式为两个苯环并联形成的萘环上连接一个氨基(-NH₂),萘胺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药物的分子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显示,利厄替尼的2-氨基嘧啶母核与铰链区Met793残基形成两个氢键,其丙烯酰胺基团与ATP结合口袋内的C797残基形成共价键。C5位氯取代基指向看门Met790残基,而2,4-二取代嘧啶母核呈现U型构象,氨基部分朝向溶剂暴露区的开放空间(图1)[4]。值得注意的是,氯原子的引入不仅通过空间位阻效应稳定了分子构象,还提高了脂溶性,有助于药物穿透血脑屏障(BBB),增强中枢神经系统(CNS)活性。另外,其与Met790残基之间可形成有利的疏水相互作用,提高药物在靶点结合口袋中的亲和力。这一设计在保证高选择性的同时,也为利厄替尼在脑转移控制中的优异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利厄替尼的分子结构

更重要的是,在利厄替尼中,萘胺结构作为一种双环芳香胺,具有更大的刚性和空间位阻,其邻位氯原子可进一步限制分子的旋转自由度,从而锁定构象[4]。这使得利厄替尼在结合EGFR T790M突变位点时无需经历过构象调整,即可实现稳定、高效的不可逆结合。这一分子层面的结构优势,在体外药效学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利厄替尼抑制EGFR L858R/T790M、EGFR T790M及EGFR Ex19del等突变型细胞系的IC50值分别为0.3nM、0.5nM和0.5nM,均处于较低水平,提示其在突变靶点上的结合力更强,且在高选择性与低毒性之间实现了更佳平衡[4]。利厄替尼在结构设计上的这些差异化特征,不仅赋予其更强的靶点结合能力,也为其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奠定了分子基础,成为当前EGFR突变晚期NSCLC治疗领域中极具潜力的“精准武器”。III期ASK-LC-120067-F-III研究显示[5],相较于吉非替尼,利厄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20.7个月vs 9.7个月,HR=0.44,95%CI 0.34-0.58,P

值得一提的是,继2025年1月16日利厄替尼被NMPA批准用于EGFR T790M突变阳性NSCLC患者后,仅时隔不到四个月,利厄替尼又快速获批用于EGFR突变(Ex19del/L858R)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彰显了利厄替尼在EGFR突变NSCLC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治疗潜力。从构象稳定性到临床疗效,再到一线与经治患者的双重布局,利厄替尼在三代EGFR-TKI中逐步显现出其潜在优势。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利厄替尼能够在更多真实世界数据和前瞻性研究的支持下,为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更长久、更广泛的生存获益。

专家简介

孙龙华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后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CACA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西省呼吸质控中心主任委员

江西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西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小细胞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常委

江西省研究型呼吸青委会副主席

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呼吸科访问学者

2016年“江西省最美健康卫士”

2017年“南昌市五四青年奖章”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自然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J Thorac Oncol、Int J Oncol等杂志发表SCI文章8篇,被邀请为oncology reports、cancer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审稿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4版.

[2] Nagasaka M, Zhu VW, Lim SM, Greco M, Wu F, Ou SI. Beyond Osimertinib: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Generation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For Advanced EGFR+ NSCLC. J Thorac Oncol. 2021;16(5):740-763.

[3] Makhija R, Sharma A, Dubey R, Asati V.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EGFR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NSCLC. Mini Rev Med Chem. 2024;24(19):1746-1783.

[4] Zhang T, Qu R, Chan S,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third-generation EGFR inhibitor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potential combination strategy to overcome resistance. Mol Cancer. 2020;19(1):90. Published 2020 May 13.

[5] 数据来源:利厄替尼说明书

编辑:Coco

审校:Ari

排版:Kenken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