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一口下去6000条寄生虫!近期大量出现,看到立刻上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9:19 1

摘要:合肥市民小李在河道边散步时,发现水边植物的枝干上有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


粉色预警!!!

最近

全国多地河道边

出现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

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

而是外来入侵物种

福寿螺的卵块

合肥市民小李在河道边散步时,发现水边植物的枝干上有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

上海金山漕泾镇水库村的村民志愿者,在巡查河道时也发现,河岸边出现大量粉红色的福寿螺卵块。

在浙江,杭州城管养护部门采取对福寿螺及卵块进行人工清除,并集中碾碎焚烧或深埋的方式。而在海宁市洛塘河边,时不时会有河道保洁人员,拿着高压水枪冲刷河道两岸。

广东的朋友们当然已经

很熟悉了……

但仍需要提醒!

5月到8月

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

因此各处水边

会遍布粉红色螺卵

福寿螺一年可产卵20次—40次

年产卵量3万粒—5万粒

如果遇到它们

千万要注意

一只福寿螺可能藏着6000条寄生虫

人们为什么会“谈螺色变”,这里不得不说这件事——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危害植物生长。福寿螺以植物为食,会啃咬植物的根部和叶子,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破坏生态平衡。福寿螺在我国的天敌非常少,加之福寿螺的生命力极强且繁殖速度快,本土物种很难与福寿螺竞争生存空间,会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传播寄生虫病。福寿螺体内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包括血吸虫、肺吸虫、管圆线虫等,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极易感染寄生虫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不过,大家见到福寿螺也不必惊慌,虽然身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但这种虫皮肤接触不会感染,只有吃生的或者半生不熟的螺肉才会感染其中的寄生虫。

面对福寿螺粉卵,怎么办?

据资料记载,福寿螺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5月到8月是繁殖高峰期,福寿螺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产卵20次—40次,年产卵量3万粒—5万粒,可以迅速扩散,而且它食性杂,一旦爆发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

可能因为近年来对福寿螺及其他粉色的幼卵多有报道,所以人们也对福寿螺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是望而却步,连平时想去河道散散步的人们都却步了。那么,发现福寿螺幼卵怎么办呢?

市民想自己清理福寿螺应怎么做?

· 戴好橡胶(塑料)手套或者塑料袋,不用手直接触碰,基本不会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 将成螺或者卵捡拾放入塑料袋;

· 扎紧直接作为生活垃圾放入“其他垃圾”的垃圾桶,不随意丢弃。

父母也要严禁孩子单独去河边玩耍

更不要好奇这种粉色的螺卵

而去拨弄螺卵

如何分辨田螺和福寿螺?

天气越来越热

不少人的宵夜餐桌上

都少不了田螺

但有人曾将福寿螺

误识为田螺食用

去年有媒体曝光

福寿螺被“伪装”成田螺肉

制成食品出售给消费者

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福寿螺和田螺十分相似,那么应该如何分辨两者?

①从外观来看,通常福寿螺个头会比田螺大许多,色泽偏黄;

②福寿螺的尾部比较短平,外壳薄且脆,而田螺的尾部较长较尖,外壳坚硬。

③福寿螺的卵是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

(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别)

不带壳的螺肉要如何区分呢?

这个其实也不难,

和分辨外壳颜色一个套路:

两种螺肉主题色也不一样!

田螺肉整体泛白色,青色,青灰色

而福寿螺则是泛黄褐色

煮熟的也能区分!

关键是看大小!

福寿螺个大,有两对触角,田螺只有一对。所以当你看到螺肉上的肉芽比较多且杂乱的时候,那就是福寿螺没差了!

发布君温馨提醒

若发现福寿螺或粉红色卵块

请立即联系当地养护管理部门

反映情况

切勿随意触碰、丢弃或放生

更不可食用!

来源:深圳龙岗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