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投影作品《生命之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7:49 1

摘要:在因斯布鲁克宫廷城堡(Hofburg)与宫廷教堂(Hofkirche)外立面呈现的作品《LEBENSWANDEL》(生命之变)中,我们借助岁末年初这一特殊时段,以视觉形式对生命的基本条件——变化与蜕变、新生与消逝——展开反思。

在因斯布鲁克宫廷城堡(Hofburg)与宫廷教堂(Hofkirche)外立面呈现的作品《LEBENSWANDEL》(生命之变)中,我们借助岁末年初这一特殊时段,以视觉形式对生命的基本条件——变化与蜕变、新生与消逝——展开反思。

作品分为六个篇章,将两对基本概念并置呈现,这些概念不仅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在500年前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统治时期,以及在其史诗《特奥尔多尔克》(“Theuerdank”)中同样占据核心地位。

开篇为“光明”与“阴影”:这一明暗对立,常象征着积极与消极,其鲜明对比构成了视觉感知的先决条件。

“道路”与“旅程”象征着活力、运动与发展。《特奥尔多尔克》也描绘了一位18岁骑士在迎亲之旅中的种种冒险。

“记忆”与“时间”聚焦于反思,探讨何物得以留存,何物终将被遗忘。

在“爱”与“自由”篇章中,外立面被333个描述爱的不同形容词所覆盖。那么,这些词汇是否也能用来诠释“自由”?

“黑夜”与“睡眠”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异度空间,与喧嚣的“白昼”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最终,“生命”与“瞬间”在末章中得以礼赞。

该投影作品仅运用了两种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字体素材:一种是20世纪中期阿德里安·弗鲁蒂格(Adrian Frutiger)设计的UNIVERS压缩黑体;另一种是专为《特奥尔多尔克》这部诗体小说而开发的16世纪“特奥尔多尔克哥特体”(Theuerdank-Fraktur),该字体后来成为哥特体书写的开山之作。

从内容到设计,字体与建筑表面的巧妙结合,呼应了视觉诗歌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奥地利拥有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康拉德·拜尔(Konrad Bayer)、格哈德·吕姆(Gerhard Rühm)、恩斯特·扬德尔(Ernst Jandl)和海因茨·加普迈尔(Heinz Gappmayr)等艺术家均对此有所贡献。

作品的音景由蒂姆伯·亨普里希(Timber Hemprich)创作。该作品由贝蒂娜·佩尔茨(Bettina Pelz)策展,迈克尔·朗(Michael Lang)担任制作人,朗媒体技术公司(Lang Medientechnik)承制,代表因斯布鲁克营销公司(Innsbruck Marketing)推出。

来源:灯光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