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海外参加展会, AI 眼镜展位水泄不通,火热程度堪比以前买黄金的中国大妈们;又看到M anus AI 可以免费使用了,作为牛马“最后一公里”的价值被“人间一天, AI 一年”的速度快速撵平;就连小宇宙平台的会员已经率先实现了英文播客的同声传译,我心头一紧
最近在海外参加展会, AI 眼镜展位水泄不通,火热程度堪比以前买黄金的中国大妈们;又看到M anus AI 可以免费使用了,作为牛马“最后一公里”的价值被“人间一天, AI 一年”的速度快速撵平;就连小宇宙平台的会员已经率先实现了英文播客的同声传译,我心头一紧,试错的速度已经要比不上 AI 的迭代速度了!下海大半年,难道已经归不来了?
于是我开始发挥典型二级狗“只要我学得够快”的精神,鼓起“打不过就加入”的勇气,开始寻找能成为 AI 公司(小)股东的机会。 A 股上市公司 2024 年报和 25 年一季报已经尽数出完,腾讯等港美股也陆陆续续发一季报了,谁在投入、谁有新东西,捋一下财报就能知道。
自 DeepSeek 把长思维的推理能力穿透,加上工程构建等进步,今天的 AI agent 已经能实际解决问题了, AI 进入了下半场——应用层。
看了一下国内目前的 AI 应用产品,按流量入口来划分,根据Q uestMobile 的数据(注 1 ),三类 AI 应用的功能划分非常清楚:“原生 App 在赛道布局上呈 1+N 模式,即 1 个综合助手赛道 + 多个垂类赛道共同发展;应用插件形态为传统 App AI 化升级产物,因此赛道上更偏垂直场景; PC 端网页则以生产工具为明确导向。”
如果说未来的 AI 有大脑能思考,也有动手能力完成交付,“入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 AI 综合助手(类似 chatbots ,比如豆包、小艺、元宝)还是 AI 搜索引擎(如 DeepSeek 、百度 AI )其实都是完成输入的功能和窗口;占据入口再去场景里面实现行动似乎非常顺理成章,于是在赛道规模上,这两个类目是遥遥领先的。
资料来源: QuestMo bile 《 2025 全域 AI 应用市场报告》
在互联网模式里面,流量和用户的获取、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前端能力,但自 DeepSeek 和M anus 出现,这个分发逻辑发生了颠覆改变, DAU 、 MAU 未来不是那么重要的衡量指标了,实际完成交付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一款产品黑马的出现是能直接秒杀的, 看看 DeepSeek 和M anus 出现后指数级的用户增长就知道了,根据 AI 产品榜的数据(注 2 ), DeepSeek 应用 (APP)2025/01/11 日发布,上线仅 21 天后, 1 月底的 DAU 就达到 2215 万,是 ChatGPT 的 4 成,最新的 4 月数据显示, DeepSeek 已经是全球第三访问量的网页了(此处不包含 APP 数据);同样 Manus 4 月的 APP 用户量也创了新高,处于国内增速榜第一,增长了 26 倍。
那场景呢?垂直领域的 AI 应用也很赚钱,用户量不一定很大,吸金能力却很强。 看了一下海外最赚钱的 25 个 AI 应用(注 3 ),订阅收入就已经很挣钱了,不得不再感叹一下老外的付费意愿是真的强啊!写作生成的 Grammarly 年化订阅收入 2190 万美元; AI 音乐生成 Suno 2025 年 4 月 MAU738 万, 2025 年化订阅收入 1644 万美元; AI 学英语的 Speak2025 年 4 月MAU只有 85 万人, 2025 年化订阅收入高达 5052 万美金(论付费意愿还是得看教育)!
于是我开始按图索骥,有没有国内的公司在做类似的业务,说不定是垂直领域里像D eepSeek 和M anus 的新黑马呢?还真的有!昆仑万维!
前面提到的 AI 音乐生成产品 Suno ,昆仑万维也在做,旗下的音乐推理大模型的 Mureka O1 已经做到行业 SOTA 了( State of The Art ,指特定领域内技术性能当前最佳水平),性能超越了 Suno ,按照前面的逻辑,现在的 AI 产品,技术能力可能是最重要的。音乐的物理属性很强,理论上是很容易让 AI 参与制作的:升八度在物理上是倍频,中间 12 音,频率是取对数的均分。除了广泛采用的十二平均律之外,纯律确定和弦,有了和弦就很容易进行流行乐曲的写作,音高关系全是物理和数学。
旋律本身是容易 ai 化的,加上模拟人声、虚拟偶像、线上互动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想象一下“ AI 孙燕姿”叠 buff 上周董的歌曲创作 + 方文山的词,可能未来人人都可以创作音乐。我用首次免费的账号尝试了一下: 1 分钟不到生成了 2 首 demo ,两首歌风格和旋律明显有差异,音色随机生成了“孙燕姿 + 黄小琥”的版本,歌词很直白,音乐性见仁见智,个人听感上放到抖音作为 bgm 已经绰绰有余了。
( Mureka 官网链接: https://www.mureka.ai/ | https://www.mureka.cn/ ,有兴趣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 )
除了音乐大模型,昆仑万维还布局了 AI 搜索、短剧等多个垂类娱乐。
而且非常特别的一点,昆仑万维 9 成以上收入来自海外,国内外的付费意愿,不用我多说了吧。一直在谈论出海,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现成的例子了。
先说短剧, 昆仑万维 24 年下半年上线短剧 APP DrameWave 、推出的 AI 短剧创作平台 SkyReels ,从 AI 生成到平台交付实现了闭环,被淘汰的原画师还没来得及找到下一份工作,我已经在开始担心短剧的编剧和分镜师了。 相比严肃作品,短剧天然和流量结合更紧密,加上 AI ,剧本和成本就可以降维打击传统短剧。 一集 2 分钟,观众不求演技,只求剧情的爽感,一个二三十万美元的项目中人工成本能占 3~6成 (注 4 ),有了 AI 以后,成本可以降到 1/10 ,再加上不断生成的创意,光是数量上可能就能降维打击传统短剧项目。
毕竟SkyReels 已经能实现从剧本构思到角色设计、从场景合成到影片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创作了——
编剧不需要很多了, AI 知道爽点在哪里,甚至分分钟可以画出分镜; 摄影摄像、演员也不需要太多了, SkyReels-V1 有 33 种人物表情、 400+ 肢体动作及场景,短剧演员的演技进步速度不一定比得上 AI 的优化; 天光不用等了, Magic Hour 是可以调出来的; in house 的场景租赁能省去,想赛博就能朋克,想浪漫就能去南法,想 ......还有 AI 搜索和 AI 社交 Linky。 上周苹果的 safari 说是也要入局AI搜索了,昆仑万维去年推出了高级搜索模式,论文 / 研报友好,有文字有图表,能总结会归纳,有横向对比还有纵向梳理,研究员们建议去自行感受一下吧,我反正汗流浃背了。而 Linky ,在 AI 产品出海榜单里已经晋级到第 8 了,不止有 chat ,还有 Date Crush 。
这么多应用, AI 平台型潜质的出海玩家怎么估值?
1 ,夯实的主业,理应稳健的估值。公司浏览器产品 opera 贡献稳健的盈利,收入利润一直在涨, 24 年和 25Q1 营收同比增长分别 21.1% 和 40.1% ,相当稳健。
2 ,快速商业化的 AI ,也该有匹配的估值,不能还用传统传媒估值吧!昆仑万维去年 AI 年化收入 1.4 亿美金(短剧 DramaWave 1.2 亿美金 + 音乐 Mureka 1000w 美金 + 社交 linky 1000w 美金),在国内 AI 出海领域遥遥领先。 预计到 25 年底短剧就做到年化 3.6 亿美金,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成为下一个业务引擎指日可待。
参考一下 Speak 的估值:年化 5000 万美金订阅收入, 2024 年底完成 78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估值达 10 亿美元。如果 25 年底公司的 AI 产品做到 4 亿美金的收入, AI 产品的估值可能就高达大几十亿到 100 亿美金(注3)。
3 ,能期待的新的产品线。 1 )公司计划于 5 月中旬发布全球首款生产力场景通用 Agent 平台—— Skywork.ai ,提供全球首个开源的 deep research agent 框架,并开放重磅 MCP 供开发者调用。 Skywork.ai 将围绕高频使用场景打造,构建了由五大专家级 AI Agent 组成的智能体系,分别针对专业文档、数据表格、演示文稿、播客及网页内容进行深度优化。
2 ) 除了大模型,烧钱的还有芯片。 23 年公司已经投资控股了芯片公司艾捷科芯,目前艾捷科芯已经完成了 “ 算力基础设施 — 大模型算法 —AI 应用 ” 全产业链布局。艾捷专注于 AI 算力芯片,更贴合视频生成( SkyReels )、 AI 音乐( Mureka )等实时推理场景的需求,预计年内实现流片,往近了看公司能先实现摆脱英伟达进行降本,往远了看如果能实现外销,那就是新的故事。
做海外市场是需要有一些基因的,尤其是文化内容相关的产品,和货架上的日用品不一样,文化娱乐产品,非常依赖对在地文化的理解。 当年公司创始人周亚辉觉得在国内做游戏一定比不过腾讯,转头就进入日韩, 2012 年能在韩国的网页游戏做到第二,日本做到第一(注 5 )。国内互联网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切换战场之后,确实没有期期艾艾地恋战——公司 24 年国内业务较 22 年已经缩水一半了( 1 亿→5k 万元),海外的合规 / 地缘 / 监管也属实是困难模式,海外能持续保持增长,这些年引擎切换的 timing 和节奏是很准确的。
但凡一家公司,国内已有夯实的主业,想要转型出海,难度都是巨大的——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组织问题。而这一点上,昆仑万维已经有答案了,最新一期财报接近 95% 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证明了它长期耕耘海外娱乐生态。
公司不断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决心,也有成效。 24 全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60% ,研发费用率 27.3% ,真·科技行业投入,完爆大多数拿 15% 所得税率的高新技术企业, 25Q1 延续这样的研发投入比例( 24.4% ),钱花在 AI 算力芯片、大模型和应用的研发迭代上, 25Q1 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就是最好的成效(同比增长 46% )。 AI 竞速既是考验爆发力的短跑,又是马拉松;在熟悉的赛道中做到“ SOTA ”,做垂类的“鸡口”,大概率好于盲目投入的“牛后”。
以互联网应用在国内外差异之大而言,在第二个市场上摸索出的经验、成功的运营、好的投后管理、熟悉的市场,这个能力是非常稀缺的,更是国内所有“出海”企业都亟需的。
并购、多个垂类的运营,多个目的地市场,都是一种能力; all in AI ,生逢其时,稳坐牌桌。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