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社交网络年度生活趋势中指出: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真实生活”,生活和社交网络互为映射。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话题方向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年轻人对“周围”和“附近”产生了更多关注,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社会关系上,都被予以更多的重视。
//
一份社交网络年度生活趋势中指出: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真实生活”,生活和社交网络互为映射。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话题方向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年轻人对“周围”和“附近”产生了更多关注,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社会关系上,都被予以更多的重视。
当今互联网社交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趣或引人注目的事物时,往往会将这些经历转化为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内容,这种行为包含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因此,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生成内容通常紧密关联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分享既是对个人经历和观点的展示,也成为了社交圈中的“社交货币”。
上海地铁设施改造中,一则有趣的文案便能驱动人们进行线上分享。
广告营销同样能在这一传播路径下得到更好的曝光。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在你的社交平台看到过地铁广告?或是曾被某个营销案例刷屏过?
将线下投放作为事件营销的起点,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一次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线下广告CAMPAIGN的传播效果会得到二次、三次放大,通过分享内容串联起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能够在有限的广告预算下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度,同时为品牌未来的跨渠道营销带来良好的铺垫。
数据来源:Lumen Research« 2 + 2 = 5 »研究报告
而想要推动线下事件引流到线上社交平台进行二次传播,需要线下发布具备两大要素:场景(人群/空间)×内容(创意/展现)。由此,地铁广告可以成为承载线下事件的极佳媒体选择。
“场景”
社交平台线下事件UGC内容自生长的土壤
地铁媒体的地理空间特点,存在着隐藏的打卡属性,而社交媒体中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能很好地展示广告的“路人”视角,以记录生活所见所闻的方式,避免打卡形式的刻意感。
同时,地铁媒体也汇聚了大量的传播参与者——乘客。作为上海城市的重要出行工具,上海地铁占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70.31%,庞大的地铁系统串联起了人们工作、娱乐、学习、消费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出行场景。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在封闭的地铁空间中,地铁广告因为与环境的融合度及较大的展示面积,具备极佳的观看条件,极大地减少了当今注意力缺失下其他广告内容的干扰。地铁广告融于公共交通环境中,其公共性和开放性能够为品牌在受众心中种下信赖度标签。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地铁广告成为了品牌传播的理想切入点。
根据Attest开展的《地铁系列特辑2》调研: 80%乘客会对品牌产品产生关注,这其中41%乘客会拍照用于分享或参考、25%乘客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
“内容”
内容是分享的动力,传播的种子
在地铁这一重要的公共空间中,乘客们既是品牌潜在的消费者,也是潜在的广告传播者。作为传播信息的核心,一个有深度、有创意、有洞察的好广告更容易被他们细细阅读并传播分享,由此推动了广告受众与品牌产生自发互动。
这里的互动并非指游戏、现场搭建、礼品派发等外在形式的互动,而是当人们被广告内容打动时,与品牌产生了情感交互,并由此对广告主动记录、分享、讨论的过程。
而在设计地铁广告时,除了注重画面和文案外,通过改变媒体的外观形式,创造一个视觉亮点,也可以成为推动受众关注与主动传播的“加分项”,即地铁创意形式发布,为每一个案例量身定制媒体创新形式。
相比于灯箱和电子媒体所展示的常规平面及动态素材,对媒体外观、制作工艺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改造,可以使广告发布效果更吸睛,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容关注度,引发记录、思考、讨论与分享,实现广告与受众的交互过程。
受众交互流程
地铁大量的创意形式发布与社交媒体平台相碰撞、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交叉互补、帮助广告CAMPAIGN的传播,在近年来得到了大量成功的验证。
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借助便利的地铁系统,在社交平台中看到有趣创意广告的人们为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社交货币,产生了更多自主前往现场打卡的现象。这和地铁空间、地铁人群的特性息息相关。
基于地铁的重要公共交通属性,每天乘坐地铁的乘客会在较为固定的站点之间往来,出行习惯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因此地铁站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除居家空间、工作空间外最熟悉的第三空间,在这样的熟悉程度下,往往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引起额外的关注。这份关注,就像品牌在发布地铁广告时,在这里为乘客埋下的一个小彩蛋、留下的一份小惊喜,让地铁广告不止被地铁乘客看到,被更多的人看到。
来源:上海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