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可能不发烧!提醒:会出现6个症状,这些人要注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7:35 1

摘要:如果现在提起疫情的话,很多人都感觉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久违感,实际上,距离疫情结束也就一、两年的时间。

新冠疫情

文|小泡芙

编辑|沐言体育

如果现在提起疫情的话,很多人都感觉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久违感,实际上,距离疫情结束也就一、两年的时间。

可没想到的是,新冠再次爆发了,但不一样的是,专家表示很可能不会发烧。

并且还可能会出现6个症状,当你不知道的时候,病毒很可能就已经入侵你的体内了。

那么,这次的新冠又是什么情况?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发烧

几天前,香港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被迫推迟高雄演唱会计划,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再次提醒公众,新冠病毒从未真正消失。

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监测数据,春夏交替之际,国内新冠感染率较前两月上升约12%,南方部分省份的病毒传播系数已突破1.5,呈现局部反弹趋势。

社交媒体上,“二阳”“三阳”的讨论热度攀升,许多人发现,这次感染后的症状与早期截然不同,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发烧了”。

陈奕迅新冠

公众人物的健康动态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病毒演化的真实面貌,放下对“发烧”的执念,认清症状的隐蔽性,或许才是科学防疫的第一步。‌

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XDV变异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关注变异株”。

它最大特点是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即使接种过疫苗或曾感染病毒,仍可能被突破性感染。

病毒

有研究表明,XDV对现有疫苗的中和抗体逃逸率高达65%,但致病性较早期毒株下降70%,传播力的提升使其更易“伪装”成普通疾病。

比如说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咽痛或肠胃不适,误以为是小感冒或吃坏肚子,却在无意间成为社区传播的“隐形推手”。

病毒

病毒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博弈从未停止,症状轻症化既是科学进步的见证,也是对公众健康意识的考验。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分辨,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中招了。

病毒成长史

有专家表示,这次的病毒情况没有之前那么严重,会有很多的无症状患者,也就是不怎么发烧了。

但是会出现其他的情况,喉咙很可能会出现奇痒与干咳‌,不同于普通咽炎,这种痒感持续时间长且逐渐加重,伴随刺激性干咳,止咳药效果有限。

还有持续的疲惫感‌,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全身乏力,甚至伴随轻微头痛,活动后症状加剧。

新冠会疲累

肠胃功能紊乱也是时有发生‌,突发的食欲减退、腹泻或呕吐,易被误判为食物中毒,但无明确不洁饮食史。

嗅觉味觉异常‌,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或出现“失真”,进食时尝不出咸淡。

头晕与“脑雾”‌,短暂性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简单工作也需花费更长时间完成。

新冠脑雾

症状的多样化警示我们,新冠病毒的影响已超越呼吸系统,多一分对身体的觉察,便能少一分传播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数据显示,新冠感染者中出现发热的比例从早期的80%降至37%,而近半数患者因症状轻微未主动就医。

这种“温和化”表象下潜藏危机,轻症者误判病情,延迟检测,导致家庭和职场传播链延长。

新冠

一名广州白领因喉咙痒居家办公3天,期间传染同住的2名家人,直到全家核酸阳性才察觉真相。

部分医疗机构发现,近期因“长期咳嗽”就诊的患者中,约18%最终确诊新冠。

当病毒学会“低调行事”,我们更需要摒弃经验主义,一次抗原检测,或许就能阻断一场潜在传播,尽管感染率上升,但疫情整体处于可控状态。

新冠防护

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新冠重症率仅为0.23%,死亡率低于0.02%,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

疾控专家预测,本轮流行将在6-8周内自然回落,这与气温升高、人群免疫力周期性波动等因素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仍是重症高危群体,南方多省已启动养老机构加强监测,确保抗病毒药物储备充足。

香港目前情况

数据的平稳背后,是无数医护和科研人员的坚守,越是风平浪静,越需为脆弱群体筑起防护高墙。‌

出现以上的症状后,建议优先居家自测抗原,若结果阴性但症状持续,及时就医排查。

地铁、医院等密闭场所坚持佩戴口罩,建议随身携带消毒凝胶,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清洁。

个人防护

轻症患者优先选择线上问诊,避免交叉感染,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或意识模糊,需立即急诊。

关注本地疾控发布的变异株动态,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混合感染风险,间接缓解医疗压力。

防疫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清单,更是每个公民的生活习惯,微小举动的累加,终将汇聚成群体免疫的盾牌。

集体消杀

从陈奕迅确诊到普通人“喉咙发痒”的经历,新冠的反复提醒我们,大流行终将过去,病毒也将彻底消失。

在这场持久战中,恐慌与轻视皆不可取,只有保持科学认知、及时更新防护策略,才能在与病毒的博弈中守住健康底线。

疫情防护

正如一位传染病学家说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微生物共舞的历史,学会共处,或许才是真正的胜利。

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智慧也需与时俱进,用理性代替焦虑,用行动代替侥幸,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病毒测试中心

这次疫情再次爆发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健康管理和个人防护,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去看医生,不要以为是个小病就一直拖延,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疫情防护

只希望这次的新冠风波能够尽快过去,不要再出现几年前的情况,希望所有的人都健康平安。

面对现在的情况,你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25-05-17 新冠又来了?湖南疾控提醒:无需惊慌!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5-05-18 拨开脑雾,看清大脑:从流行语到科学认知的探索之旅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3-01-06 因新冠引发呕吐、腹泻怎么办?热销的蒙脱石散是否有效?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08-19 “嗓子干痒得厉害”“持续流鼻涕,原本以为是普通感冒,检测后才发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 2025-05-14 新冠连续3周居门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首位 专家:在可控范围内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2025-05-16 新冠感染再抬头?专家:预计持续6—8周时间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5-05-13 新冠连续3周居门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首位,专家:在可控范围内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25-05-17 新冠有“抬头”?这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5-05-18 新冠阳性重回第一,为何儿童也会出现重症?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2023-01-06 @太原人 警惕!感染新冠病毒后频繁“排气”,要关注肠胃健康

来源:言上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