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又:从流量宠物到生态危机,水獭拟人化与非法交易链生成机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6:59 1

摘要:近年来,水獭以‘顶流萌宠’的形象迅速走红于社交平台。在抖音、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它们被包装成人类亲密伴侣——会撒娇、喜欢洗澡、甚至能“说话”的小动物,频频出现在家庭浴缸、宠物咖啡馆的镜头中。然而,这种可爱的叙事背后,却掩盖了一个值得警惕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周子又(哥本哈根大学)

本文约6500字,阅读约14分钟

近年来,水獭以‘顶流萌宠’的形象迅速走红于社交平台。在抖音、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它们被包装成人类亲密伴侣——会撒娇、喜欢洗澡、甚至能“说话”的小动物,频频出现在家庭浴缸、宠物咖啡馆的镜头中。然而,这种可爱的叙事背后,却掩盖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事实:水獭作为野生濒危物种,其生态位的丧失和商品化命运正在同步发生。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因栖息地丧失、人类冲突以及非法贸易的叠加影响而急剧下降,而宠物贸易正成为对其生存最紧迫的威胁。特别是小爪水獭,作为目前交易中最常见的物种之一,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售卖。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已成为供给端,而日本作为消费市场的需求中心,正在通过相对宽松的法律框架吸收这些非法来源个体。尽管国际公约(如CITES)以及各国国内法律普遍对水獭设有保护措施,但针对附录II物种的执法漏洞,尤其是在日本,仍使大量走私行为得以持续存在。在平台、市场与监管之间,一条由流量牵引、需求催化、黑市支撑的非法交易链悄然成型。

本文以“水獭宠物化潮流”为切入点,探讨“拟人化叙事”如何助推非法野生动物贸易,进一步分析这种“表面亲密”的动物消费文化背后的生态伤害,并反思平台、政策与公众在治理机制中的责任和角色。

图 1 印度尼西亚日惹待售的小爪水獭幼崽(2017年)(来源: TRAFFIC 报告《Illegal Otter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摄影: L. Gomez/TRAFFIC)

一、“网红水獭”的诞生:拟人化与情感投射如何生成市场

水獭何以成为当代社交媒体的“流量萌宠”?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社交平台对动物形象的持续建构与情感操演。在短视频与图文传播中,平台通过特写镜头、慢动作、拟声字幕等形式,反复强化水獭的“顺从”“亲昵”与“会撒娇”等特征,使其在视觉层面趋近于人类婴儿或家庭宠物。这一过程中,水獭的野生动物属性被有意淡化,其形象逐步脱离原本的生态位,转而被嵌入“陪伴物”与“家庭成员”的文化想象中。Siriwat与Nijman(2018)对泰国Facebook市场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不仅传播信息,更结构化地生成情绪认知,使公众将“观看”过渡为“拥有”的渴望。尤其是针对尚未睁眼的水獭幼崽,卖家通过展现其“柔软”“无助”的外形特征,激发出消费者的情感投射与占有欲。在对337只被交易个体的分析中,超过一半为婴幼个体,进一步验证了“可爱”如何在平台上被功能化为交易逻辑的一部分。在这一传播逻辑下,水獭不再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而是可被消费的情感对象,其商品化的合法性由“可爱”所赋予并维系着。

图 2 日本地区“水獭”(カワウソ)网络搜索趋势及相关热点(2007-2018年)(来源: 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在社交媒体构建水獭拟人化形象的同时,日本的文化土壤与制度环境也在进一步推动这种形象的“合法化”并加速其宠物化趋势。

TRAFFIC(2018)报告指出,日本公众对水獭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被感知为“可爱”的特质,而这一感知又深植于日本长期发展的“Kawaii文化”之中。这种对可爱的社会偏好,不仅美学化了水獭的行为特征,也与日本悠久的宠物商品化传统相互强化,构成了一种“文化正当性”。近年来兴起的“水獭咖啡馆”为公众提供了触摸、喂食等亲密互动机会,强化了水獭作为“家庭成员”或“陪伴物”的情感认同。同时,动物园与水族馆举办的“水獭选举”、综艺节目中人与水獭的拟人互动场景,也通过情境设置不断模糊其野生动物的身份。这些文化机制共同建构出一种社会认知上的“可拥有性”,掩盖了水獭作为野生濒危物种的生态角色与野外困境。更为严峻的是,TRAFFIC指出,日本对非本土濒危物种(如CITES附录II所列的小爪水獭)的国内贸易缺乏足够监管,导致非法来源个体能够顺利流入市场,强化了公众“拥有水獭是合法且可行的”错觉,也在实践层面间接助推了非法贸易的持续蔓延。

表 1 日本部分水獭咖啡馆东方小爪水獭圈养环境调查结果摘要(来源: Animals 期刊论文《Assessment of Captive Environment for Oriental Small-Clawed Otters in Otter Cafés in Japan》)

社交媒体与文化语境共同建构出的“宠物化”想象,正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并对野生水獭种群造成直接且持续的压力。尤其是小爪水獭(Aonyx cinereus),因其幼年形态的“高度可视性”,成为最受欢迎的交易对象,正面临栖息地破坏、偷猎以及非法贸易等多重威胁。日本等消费市场对水獭的持续偏好,直接刺激了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非法供给链条。根据TRAFFIC的调查和相关研究,近年来东南亚频繁查获活体水獭个体,显示出活跃且隐蔽的走私网络正在运作。这些野生个体多为尚未断奶的幼崽,通过猎捕后进入私下交易渠道,以满足上游“萌宠市场”的需求。Ushine等人(2024)基于CITES数据指出,仅2014年至2020年间,就有83只小爪水獭从印度尼西亚出口至日本,其中部分虽以“动物园用途”名义申报,但用于商业展示或接触体验的个体数量持续稳定,表明该需求并未缓解。研究也提醒,商业化设施的持续运营往往刺激对“幼年个体”的偏好,从而加剧了对野外种群的掠夺性获取。由“流量叙事”所催生的萌宠想象,正在构建一条由视觉文化激活、情感需求推动、非法供给回应的跨境链条。而这条链条的起点,看似无害地藏在我们对“可爱”的反复凝视中。

图 3 老挝查获的一张晾晒中的小爪水獭皮(来源: TRAFFIC 报告《Illegal Otter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摄影: L. Gomez/TRAFFIC)

二、非法链条的结构:从东南亚湿地到东京宠物店

尽管国际社会通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对野生动物贸易设立了多层级的监管机制,例如小爪水獭在被提议列入附录I之前已属于附录II(允许在具备许可的前提下进行非商业性国际交易),但在日本国内,这一制度却演化出一处长期存在的“政策灰区”。根据TRAFFIC(2018)与CITES数据库的信息,非法贸易商借助“人工繁育”“圈养出生”等模糊标签,通过伪造来源证明或利用监管盲区,将野外捕获的水獭幼崽包装为“合规个体”,输入日本市场。CITES 数据显示,2014至2020年间,日本从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的大量水獭个体被标注为“人工繁育”(Captive-bred)或“养殖”(Farming),其中不少来源地并未注册养殖设施,真实性存疑。这种“合法标签”的存在,不仅使走私行为得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关口,更在消费者层面制造了一种“合规拥有”的认知错觉,削弱了公众对水獭野生身份的判断力与警觉度。最终,在监管盲区与市场期待之间,一条隐蔽而持续的“合法伪装—非法获取”的贸易链条逐步成型,支撑起以“拥有萌宠”为导向的消费文化,同时也架空了国际公约本意所设的保护机制。

图 4 日本水獭热潮主要驱动因素及演变时间线(2000年代至今)(来源: 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在以社交媒体和文化合法性构建出的需求侧压力驱动下,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对应的供应网络,对野生水獭种群构成掠夺性的压迫。印度尼西亚与泰国作为活体水獭的主要非法来源国,在这一跨国贸易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非法捕猎者通常使用陷阱等简易手段,直接从野外获取尚未断奶的幼崽,以满足对“可爱个体”的市场偏好。TRAFFIC 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被查获的活体水獭中,绝大多数为低龄个体,说明盗猎行为具有显著的“幼龄偏向性”。这些幼崽被迅速转移至地下运输网络,通过陆路、航运等多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例如,2017年泰国境内曾查获三起共计32只小爪水獭的走私案件,均企图通过航空乘客随身携带方式转运至日本,其中一名被捕的日本公民供述称,他在曼谷的乍都乍周末市场购买水獭,打算带回国内饲养。这类案例不仅揭示了非法链条的现实存在,也暴露出查处与监管层面的断裂。在持续性的掠夺下,水獭原本脆弱的种群结构被进一步削弱:大量幼崽的被捕导致自然种群中年龄分布失衡、社会性组织瓦解,种群的再生能力和长期稳定性面临威胁。尽管栖息地破坏、污染和人类活动同样是水獭面临的重要挑战,但相较而言,针对宠物贸易的低龄个体猎捕,已成为一种更为急迫且隐蔽的生存危机。

图 5 水獭合法与非法贸易路径示意图(来源: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在水獭从东南亚供应地流向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数字化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推动非法贸易的重要中介。以Facebook为例,研究表明其在泰国已被广泛用于宠物异宠的公开销售,非法卖家常借此发布水獭幼崽的图片与视频,突出其“可爱”形象,以吸引潜在买家。这种视觉驱动的传播方式不仅持续激活市场需求,也赋予非法交易以“正常消费行为”的表象。然而,数字交易的结构特征使其极具隐匿性与流动性。交易往往始于开放群组,但很快转向私信沟通、封闭社群或加密平台,形成典型的“去中心化”链条。卖家使用匿名账号、临时群组,甚至通过熟人介绍进行交易,一旦群组受到关注便迅速迁移,造成执法部门的监测与追踪极为困难。尽管各国执法机构已开始建立网络工作组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平台也声称加强对野生动物内容的管控,例如设置关键词屏蔽、开通举报机制等,但实际执行仍存在漏洞。一方面,平台往往缺乏专业判断能力以识别非法内容;另一方面,其对保护濒危物种的态度仍停留在“被动配合”,缺乏主动治理的机制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平台不仅未能遏制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反而在流量驱动与监管真空中,为从盗猎到销售的全链条提供了隐蔽而高效的传播空间,成为非法市场得以维系的重要系统节点。

图 6 泰国 Facebook 市场水獭销售帖子及个体数量变化(2017年3月- 2018年4月)(来源: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iodiversity 期刊论文《Illegal pet trade on social media as an emerging impediment to the conservation of Asian otters species》)

三、被遮蔽的暴力:当“爱”成为掠夺的理由

水獭之所以成为当代“流量宠物”的文化符号,并非源于其生态特性本身,而是源于一种被高度操演的人类情感投射。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物种角色——例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拥有复杂社群行为的社会性动物——在传播过程中被消解,转而被塑造成“会撒娇的宝宝”“需要陪伴的亲密对象”或“可爱成瘾的家庭成员”。这是一种典型的拟人化叙事结构,尤其常见于展示水獭在浴缸中洗澡、被抱在怀里吃饭等视频中,公众的情感因此被引导至“温柔照料”“亲密拥有”等方向。然而,当“可爱”成为文化中的首要评价标准时,它也在悄然重构伦理边界。对水獭外貌的迷恋、对亲密互动的沉浸,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将其带回家”的想象,却忽视了背后的掠夺性供给链、野外种群的生态压力,甚至圈养环境中个体所承受的痛苦。这种将野生动物纳入人类情感与需求体系的操作,实际上再生产了一种“物种间不平等”结构: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欲望被优先考虑,而动物的野性、生存权与固有价值则被系统性压缩。在这一文化逻辑下,那些看似无害的“爱宠”言论与情境化视频,不再只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构成了合法化野生动物消费的文化前奏,遮蔽了其所依托的生态掠夺与个体伤害。

图 7 小爪水獭在河岸边寻找鱼类,它们本属于湿地,却正被推入流量逻辑所建构的“可爱消费链”中。(来源: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随着拟人化叙事渗透进公共语境,公众对“拥有”水獭逐渐形成一种正当化幻想。这种幻想源于社交媒体反复塑造的“可爱”意象:水獭被描绘为顺从、亲昵、适合人类家庭生活的伴侣动物,其原有的野性特征与生态属性则被有意淡化甚至抹除。在这种叙事逻辑中,水獭被纳入人类的情感秩序,却被剥夺了作为野生动物应有的“生活权利”与“非人动物独立性”。人们往往忽视,水獭在自然状态下拥有高度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复杂的族群互动结构与对特定湿地生态系统的依赖,而这些基本需求在人工圈养环境中极难得到满足。这种权利意识的缺位,使动物保护在主流公共讨论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现实中,只有当个别事件具备足够的情绪冲击力,如被遗弃的宠物水獭或“水獭咖啡馆”中的虐养案例被曝光,舆论才会短暂聚焦。然而,这类关注大多停留在“个体的苦难”层面,而非深入反思将野生动物系统性商品化的文化结构与政策机制。研究亦指出,尽管社交平台具备生态传播的潜力,它们更常见的效果是流行化、平面化地展演“宠物水獭”的生活方式,反而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拥有水獭”的替代性想象,却未能有效促发对野生动物福祉与生态正义的深层认知。

图 8 被拴绳展示于公众视野中的水獭,成为“可爱教育”的道具。在被讲述为“野生物种”的同时,它正被以宠物的方式对待。(来源: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要有效应对由拟人化叙事驱动、数字化平台助推、最终演化为非法水獭贸易的复杂生态危机,仅靠某一方发力远远不够。必须构建由平台、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共同承担责任的多元治理机制,才能在源头、路径与认知层面形成合力。首先,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易活动的重要介质,亟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这意味着建立更高效的内容识别系统、完善举报机制,并通过算法优化与人工审核结合,及时移除涉及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内容。尽管Meta等公司已加入相应联盟并宣称加强审查,但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投入与识别能力仍难以应对高频率、隐蔽性极强的非法帖文,治理力度远远不够。其次,在政策层面,应设立前瞻性的“濒危物种宠物化风险评估”制度,不仅对事后交易进行处罚,更要识别哪些物种因“可爱性”与社交媒体传播而面临潜在商品化风险。这一机制可为贸易与饲养政策提供调整依据,并有效填补CITES等国际公约与各国国内法律间的制度缝隙。同时,执法部门需提升在数字空间的溯源与打击能力,并与平台开展实质性合作,避免沦为“发布方审查,执法方追赶”的碎片化状态。更为关键的是,公众意识的转变:唯有打破将濒危动物视为“可拥有对象”的正当化幻想,建立起对野生动物独立性与生态价值的基本理解,需求侧的根源才能被真正瓦解。因此,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应以三方协同为基础——平台负责信息治理,政策设定规则边界,公众承担伦理自觉——共同推动人类与野生动物建立起更加克制、尊重与可持续的共存关系。

图 9 在东京某异宠交易展中,一对水獭以“国内动物园”为来源标签、240万日元的高价公开售卖。“合法来源”的说法,成为掩盖野外盗猎链条的外包装。(来源:TRAFFIC 报告《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水獭从未自愿成为宠物。它们本属于辽阔的湿地、河道与森林,拥有天然的生态位与复杂的社会性结构。然而,在这场以“可爱”之名、由社交媒体流量所驱动的“宠物化盛宴”中,它们的生存权、社群权,乃至自由意志,被逐步剥夺。那些在屏幕上呈现的“可爱”互动画面,以及看似无辜的“爱宠”话语,往往构成了合法化掠夺的文化前奏。它们遮蔽了从东南亚丛林到日本宠物市场这条链路上,水獭幼崽所经历的捕捉、走私与圈养带来的真实暴力与痛苦。当我们点赞一只“会握手的水獭”时,或许也该追问:我们所感受到的“治愈”与“快乐”,究竟来自动物本身的魅力,还是来自对贸易真相与生态困境的刻意回避?重新审视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边界,正视它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价值,是打破“正当化幻想”的开始。这不仅是遏制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保护濒危物种的基础,更是我们构建一个对所有生命形式都更尊重、更负责任、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生态文明的起点。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 周子又

指导老师 | Samantha

排版 | Ivy Zhou

关于作者

周子又(Ivy Zhou),目前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环境与发展专业,重点关注碳排放与气候政策、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进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周子又. 从流量宠物到生态危机:水獭拟人化与非法交易链的生成机制. 海洋与湿地. 2025-05-18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2019, May–June). Consideration of proposals for amendment of appendices I and II: Proposal for inclusion of Aonyx cinereus in appendix I (CoP18 Prop. 6). Eighte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lombo, Sri Lanka.

Gomez, L., & Bouhuys, J. (2018). Illegal otter trade in Southeast Asia. TRAFFIC.

Gupta, N., Everard, M., Tiwari, V., Chadwick, M. A., Nawab, A., & Hussain, S. A. (2020). The potential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support of otter conservation in the Indian Himalayan biodiversity hotspot. OTTER,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Otter Survival Fund, 40–48.

Kitade, T., & Naruse, Y. (2018). Otter Alert: A rapid assessment of illegal trade and booming demand in Japan. TRAFFIC.

Meadows, S. (2024, December 9). It shouldn't be that easy: inside the illegal wildlife trade booming on social media. The Guardian.

Siriwat, P., & Nijman, V. (2018). Illegal pet trade on social media as an emerging impediment to the conservation of Asian otters species.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iodiversity, 11, 469–475.

Ushine, N., Kamitaki, A., Suzuki, A., & Hayama, S.-I. (2024). Assessment of captive environment for Oriental Small-Clawed Otters (Aonyx cinereus) in otter cafés in Japan. Animals, 14(16), 2412. https://doi.org/10.3390/ani14162412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