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粮变亡国符?一块面包如何搞垮罗马帝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7:36 1

摘要:历史上因面团发酵之争,导致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裂,那么面包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西方人的主食?实际上最早发明面包的是古埃及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历史上因面团发酵之争,导致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裂,那么面包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西方人的主食?实际上最早发明面包的是古埃及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古埃及人凭借着智慧,偶然发现经过发酵的面团烤制成的食物,口感松软、香气四溢,于是面包诞生了。然而,面包诞生后的 3000 年里,却因为文化差异、等级制度等因素,没能在周边地区广泛传播。

在古埃及边上的古希腊、古罗马、中东、近东等地区,只有极少数富人能够享用小麦制作的面包,普通民众只能以大麦饼充饥。

从宗教典籍《约翰福音》将大麦饼视作穷人的面包,就能看出当时面包的阶级属性。大麦饼与真正意义上面包的区别,不仅在于原料,更在于制作工艺和口感,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 。

(一)古希腊:面包的 “边缘地位”

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每个城邦都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政府、军队和法律,它们如同繁星般分布在希腊半岛及其周边。

哲学家柏拉图曾生动地描述古希腊像青蛙一样遍布地中海这个 “池塘”。但在这些城邦中,适合耕种的地区并不多,只有伯罗奔尼撒半岛较为适宜,像我们熟知的斯巴达人和科林斯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重要城邦雅典则不具备良好的耕种条件,粮食大多依赖进口,主要进口地包括埃及、西西里岛和黑海沿岸 。

尽管希腊与埃及贸易往来频繁,但直到公元前 5 世纪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的主要食物并非发酵后的面包。

这并非雅典人觉得面包不如死面饼美味,而是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在饮食习惯上,希腊与波斯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带有游牧基因。从荷马史诗中就能看出端倪,当提及英雄时,常常描述他们拥有多少头牛、多少头羊,却很少提及土地。

在转向城邦制并定居后,许多城邦如雅典热衷于海运和贸易,对农耕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除斯巴达外),谷物在他们饮食中的占比极小,所以他们对淀粉类食物并不看重,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曾看到一个年轻人挑食,只吃肉不吃主食,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一细节说明当时雅典人挑食不吃主食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并没有将主食当作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看斯巴达人,虽然他们从事农耕,但饮食条件却十分艰苦

斯巴达实行共同进餐制度,类似于公共食堂,每个成年男子每月都必须向食堂交纳食物,否则可能会失去公民身份。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大麦制成的饼和粥,为了补充蛋白质,斯巴达人将猪肉、猪血和蔬菜混合煮成肉汤,然而这种汤的味道极差。

曾有一位叙利亚商人在斯巴达食堂用餐后惊呼,终于明白斯巴达人为何如此不怕死了,从侧面反映出斯巴达人饮食的简陋 。

不过,随着公元前 6 世纪梭伦改革,雅典的小农权益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耕种。与其他农耕文明类似,雅典人将农耕与生育联系在一起,在播种前会举行大型聚会,载歌载舞,期望以此带来好收成,这种传统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狂欢节。

在古代中国和埃及,也有类似祈求丰收的庆祝活动,但在古希腊,由于农耕普及较晚,这类庆祝活动相对隐秘,当时的鄂留西斯秘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一个神秘教派每年在阿里西斯举办的秘密入会仪式,目的与中国和埃及的庆祝活动相似,都是祈求丰收 。

总的来说,在古希腊,面包虽已存在,但始终未能成为主食,在饮食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 。

(二)古罗马:面包的 “黄金时代”

与古希腊不同,古罗马有着更深厚的农耕背景,许多人的祖辈都是农民。随着古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征服了西西里、西班牙、北非,尤其是埃及等地区后,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小麦供应,还带回了许多擅长烘焙面包的奴隶,这为面包在罗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罗马,面包主要分为白面包、全麦面包和粗麸面包三种。白面包制作时需要去除大量麸皮,成本较高,因此只有贵族能够享用;中产阶级主要食用全麦面包;而最底层的穷人则只能吃粗麸面包。

有趣的是,如今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粗麸面包因贴上健康标签,成为富人的选择,白面包则因大规模生产变得更为平民化 。

在古罗马的白面包高端市场,其发展令人惊叹。面包不仅形状多样,有诗人喜爱的里拉琴形状,新婚夫妇喜欢的交缠戒指形状等;口味也十分丰富,古罗马人会在面团中加入来自小亚细亚的蜂蜜、牛奶、奶酪、芝麻,以及各种坚果、胡椒、茴香和月桂叶,其口味的多样性或许比现在的面包还要丰富。

而且,面包烘焙师在古罗马社会中地位颇高,他们拥有自己的行会组织,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庞贝城的市长就曾是一名面包烘焙师 。

不过,古罗马的士兵在征战过程中却很难吃到美味的发酵面包。因为在行军打仗时,他们往往没有时间等待面包发酵,所以大多只能食用硬邦邦的死面包。

正如上期粉丝 “爱吃番茄的秋刀鱼照” 所说,发面口感虽好,但能量密度低、携带不便且容易变质,而死面能量密度高,更适合远行和军事行动。

在古罗马军营里,每八个士兵配备一个重达 60 磅的石磨盘,军队扎营后,士兵们轮流将小麦磨成面粉,八个人吃饱所需的面粉量大概需要磨一个半小时,然后利用篝火余烬将未发酵的面团烤至半熟食用,再烤一遍就成了类似饼干的食物,在紧急情况下非常方便 。

随着古罗马帝国领土不断扩张,军队出征时间从最初的几个月延长到几年,许多士兵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逐渐荒废。元老院成员趁机大量购买这些土地,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一问题从两个方面动摇了罗马共和制的根基 。

一方面,为了争取士兵的忠诚,将军们承诺胜利返回后为他们重新分配土地。从马略、苏拉、庞培到凯撒,每当有将军带领军队凯旋,那些恶意购买土地的元老们都会惶恐不安,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这使得罗马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

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退役士兵陷入贫困,他们带着家人大量涌入罗马城,寻求政府援助和贵族庇护,这使得平民在政治上的权力逐渐减弱,成为罗马共和国向帝国制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

在凯撒时期,领取救济粮的罗马人多达 20 万。到了公元 40 年,卡里古拉皇帝为了一己私利,征用罗马磨坊的驴来运送家具,这一行为意外引发饥荒,因为没有驴子磨制面粉,罗马人就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这既体现了面包在罗马人饮食中的重要地位,也暴露出罗马人应对危机能力的薄弱 。

到了公元 270 年奥勒良皇帝时代,皇帝将面包房全部国有化,对失业贫民的救济方式从发放粮食改为发放面包,在特定节日,贫民还能获得免费的葡萄酒和角斗赛门票。

为了得到这些补给,许多平民放弃了政治权利,社会责任感也逐渐丧失。而每天为 30 万市民提供免费面包,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

到了公元 3 世纪末,戴克里先将帝国划分为四部分,推行四帝制,四位皇帝都不愿留在罗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想接手罗马这个 “烂摊子”,最终罗马帝国逐渐分裂为东西两大帝国,面包的分配问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此后的几百年里,罗马帝国及其后继者拜占庭帝国持续为首都的大量贫困人口提供免费面包,发酵面包也逐渐取代未发酵的饼,成为大部分人的主食。

甚至连《圣经》的内容都因此发生改变,耶稣分给门徒的食物在最初应该是未发酵的大麦饼,却被改成了面包 。

就这样,在中世纪的上千年时间里,面包在整个欧洲逐渐成为食物和生命的代名词。但当一个国家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生存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

#历史冷知识#

来源:古书奇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