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兴安岭层峦叠翠的密林深处,一场以“执法温度”与“服务精度”交织的护游行动正在展开。五月中旬,来自河北承德的游客李先生手持感谢信走进十八站分局,这份跨越千里的感动,正是大兴安岭公安机关创新打造“景中有警”兴安护游品牌的生动注脚。
在大兴安岭层峦叠翠的密林深处,一场以“执法温度”与“服务精度”交织的护游行动正在展开。五月中旬,来自河北承德的游客李先生手持感谢信走进十八站分局,这份跨越千里的感动,正是大兴安岭公安机关创新打造“景中有警”兴安护游品牌的生动注脚。
科技护航与文化浸润的双向奔赴
在大兴安岭十八驿站,治安民警化身“空域安全员+文旅讲解员”的双重角色,开创了无人机“管控+讲解”服务新模式。当发现游客操作无人机时,民警既严谨讲解《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精准划定禁飞区域,又娓娓道来驿站博物馆的百年戍边史。这种“执法即服务”的理念转变,让安全管控成为文化传播的契机,使百年驿站的历史回声与现代游客的探索足迹在警民互动中产生奇妙共鸣。驿站公安从“潮汐式”护游警务到“零距离”暖心服务,全力实现每一名民警辅警都是游客的“平安向导”。
生态守护与法治教育的交响共鸣
飞龙山巅的兴安杜鹃见证着另一幅警民共治的生态图景。松岭区公安局森保民警将普法宣传融入山花烂漫的风景线。针对部分游客可能存在的“折枝留念”、“采挖移植”等危险行为,民警们结合实际案例,以案释法,强调非法采集、破坏兴安杜鹃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引导游客文明观赏、依法护花。通过“案例教学+实物展示”的方式,让游客直观认识兴安杜鹃的生态价值,游客表示:“再美的花朵也不忍采摘”,实现了法治力量与生态美学的深度融合。
交通动脉与景区内的平安守护
在图强G111国道,荧光绿身影采取“潮汐布警”模式疏导车流,对过往旅游客车开展“拉网式”检查,重点核查车辆运营资质、安全带配备、驾驶员疲劳驾驶等情况,同步向乘客宣讲“一盔一带”,叮嘱系好安全带、拒绝超员车。三百公里外的呼玛画山景区,藏蓝警服与游客的“唠嗑式普法”成为独特风景,“江边拍照别越界,溺水救援记电话”,民警将边境法规编成顺口溜,让安全知识随着界江清风入耳入心。
壮美山河间,大兴安岭公安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将观景台化作平安哨卡,让执法服务浸润文化温度。从无人机管控到云端办证,从花海普法到界江守护,这些充满温情的瞬间,构成了大兴安岭护游最动人的 “警” 色 。
来源:北极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