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以来,由于中美互加关税至超高水平,外部冲击明显加大。受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增速放缓影响,物价持续低迷,市场预期偏弱。折射在增长数据上,4月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均较3月回落,凸显出承压运行特征。
文 丨 温彬 王静文
4月以来,由于中美互加关税至超高水平,外部冲击明显加大。受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增速放缓影响,物价持续低迷,市场预期偏弱。折射在增长数据上,4月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均较3月回落,凸显出承压运行特征。
4•25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月7日,监管部门集中宣布了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政策。5月12日,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削减关税之后,外部压力有所减弱,国际机构随之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我们倾向于认为,未来仍有较多不确定性,提振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仍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根本之道。
一、工业:增速回落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3月放缓1.6个百分点。4月环比增长0.22%,为近一年来最慢环比增速,大幅弱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
三大门类增加值增速集体回落。其中,采矿业同比增长5.7%,较3月放缓3.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较3月放缓1.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6.6%,较3月放缓1.3个百分点,且降至去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需求端看,4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名义增长0.9%,较上月的7.7%大幅放缓,且降至去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中美关税战对出口型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2%,环比较上月有所回升,但同比下降0.2%,降幅反而有所扩大,显示产品销售速度不及季节性。
产业结构仍在优化升级。4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较3月回落0.7个百分点,仍然高于整体增速。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3.4%,高于3月的1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低于3月的13.1%;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9.2%,低于3月的11.5%。
二、消费:增速放缓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5.1%,较3月回落0.8个百分点。季调后环比增长0.24%,为去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分类来看,4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2%,低于3月的5.6%;商品零售同比增长5.1%,低于3月的5.9%,后者的回落幅度更为明显。从商品细项来看,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类、建材类分别同比增长38.8%和9.7%,较上月增速有所加快,但通讯器材类由上月的28.6%放缓至19.9%,汽车类由上月的5.5%放缓至0.7%。
4月消费大体保持稳健,一方面源于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源于就业状况保持平稳。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由5.2%回落至5.1%,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由5.0%下降至4.7%。
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开始回落。3月降至87.5%,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的回升势头。考虑到4月中美关税战的背景,预计信心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再加上4月房地产市场降温,负财富效应加剧,也会对居民消费形成抑制。今年以来四大一线城市消费表现弱于全国,主要就是受此影响。因此,“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三、投资:增速降至年内最低
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低于一季度的4.2%,降至今年以来最低水平。我们测算的4月当月同比增速为3.6%,同样为年内最慢。4月当月环比增长0.1%,为近一年来最慢增速。
(一)基建投资:保持平稳
1-4月狭义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8%,与一季度持平。我们测算的当月同比增速为5.8%,略低于上月的5.9%。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解以及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专项债加快发行,基建投资的动能有所增强。佐证指标显示,4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录得60.9%,比上月上升6.4个百分点。先行指标显示,沥青装置开工率进入4月之后明显回升,好于近几年同期水平。从资金来源看,用于项目建设而非债务置换的新增专项债发行速度逐渐加快,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
(二)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
1-4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8.8%,较一季度放缓0.3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4月单月同比增速为8.2%,两项指标均放缓至年内最低水平。
制造业投资增速之所以回落,一方面由于“出口-制造业投资”链条有断裂迹象。在面临外部不确定性时,企业会选择观望,减少资本开支,扩大投资的内生动能自然减弱;另一方面,则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减弱。1-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8.2%,较上月的19%有所放缓。
(三)民间投资:有所下滑
1-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0.2%,较一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1-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8%,同样较一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
我们测算的3月当月增速为-0.2%,去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从佐证指标来看,4月份大中小企业PMI集体回落。其中中型企业PMI回落1.1个百分点至48.8%,小型企业PMI回落0.9个百分点至48.7%。
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施行。这将有助于激发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提振广大民营经济组织经营者的发展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部的不确定压力。
四、房地产:降幅扩大
1-4月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0.3%,降幅较一季度扩大0.4个百分点。我们测算的4月当月同比增速为-11.3%,累计和当月增速均为年内最差表现。
房价回落。4月以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居民预期开始调整,3月份一度出现的“小阳春”现象有所消退。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0.1%,连续第5个月维持这一水平。22个城市环比上涨,比上月减少2个。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0.4%,为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降幅,二手房的降温幅度要更为明显。5个城市环比上涨,比上月减少5个。
销售放缓。1-4月销售面积同比-2.8%,降幅较一季度略有收窄,销售额同比-3.2%,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扩大,对比之下,显示出房价降幅有所扩大。4月份居民购房意愿下滑,提前还贷意愿上升,当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231亿元。
房企施工增速下滑。1-4月施工面积同比-9.7%,竣工面积-16.9%,均较一季度降幅扩大;新开工面积同比-23.8%,降幅略有收窄,但仍在低位。4月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降至年内最低水平,房企投资的意愿并不高。
资金来源待改善。1-4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4.1%,较一季度的-3.7%略有恶化。其中银行贷款累计同比增速为0.8%,2021年6月以来首次转正,显示商业银行加大对白名单项目支持,但自筹资金降幅和其他资金降幅均较一季度扩大,显示金融市场对房地产企业仍持谨慎态度,且居民购房支出下降。
根据中指研究院调查,4月以来中美贸易局势变化,导致居民观望情绪上升,部分居民延迟购房入市节奏,仅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购房决策无影响。所以,在经历了3月的“小阳春”之后,市场随后又进入降温通道,绝大部分指标均较3月下滑。市场止跌回稳仍需政策加力。
五、政策:做强国内大循环
4月数据显示,来自外部的冲击无疑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扰动。除了直接影响出口和生产之外,市场主体预期开始转弱,进而导致投资和消费动能下滑。为避免对经济的进一步伤害,中美双方均有谈判诉求。
5月12日,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34%以上的报复性关税全部取消,双方只保留10%的对等关税,24%的对等关税暂停实施。应该说,双方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消息发布之后,全球资金的避险需求明显消退,黄金价格下跌,股市继续上涨。主要机构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予以上调。
不过,考虑到目前美国仍对中国产品普遍加征了30%关税,叠加之前的301关税,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显然大于特朗普上任之前。且从以往经验来看,谈判过程中仍可能出现波折。因此,当下形势虽有缓和,却仍远未到乐观程度,我国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
近段时间以来,各方也在积极落实4•25政治局会议的相关部署。
货币金融方面,5月7日监管部门已经宣布了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以及创新或扩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
财政政策方面,4.25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4月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开始发行,专项债“自审自发”也在加速推进,财政政策将继续按部就班发力。
扩内需方面,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要求“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央行发布《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继续加大对消费和投资的拉动。
房地产方面,4•25政治局会议要求“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公积金贷款利率已经下调,后续商业贷款利率也有望下调,有助于降低居民购房负担。但由于待售面积仍在高位,下一阶段还需在存量商品房收购方面继续加力。
来源:大菲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