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就是这样,总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消息砸得晕头转向。
陈奕迅因病去世?助手发文辟谣 ,造谣者真实目的被扒!
人生就是这样,总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消息砸得晕头转向。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在喧嚣和迷雾中,努力分辨那一丝真实的光亮。
就算明知道真相的追寻,往往比谣言的传播要艰难得多。
01
昨夜,一条消息炸翻了整个中文互联网。
或者说,是那些夜猫子们的社交圈。
陈奕迅,我们亲爱的Eason,据传因新冠引发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这消息,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深夜里轰然炸开。
多少人从睡梦中惊醒,或是瞪大了熬夜的红眼,满世界找寻确认。
微博、朋友圈、粉丝群,一时间全是问号和惊叹号。
“真的假的?”“不可能吧!”“快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
毕竟,那是陪伴了我们整个青春,用歌声治愈了我们无数伤痛的陈奕迅啊。
他怎么可能,就这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离开?
更何况,演唱会明明就在眼前。
三场,紧锣密鼓。
怎么会,因为一个听起来就十分凶险的“新冠器官衰竭”,人就没了?
我那平日里自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编辑同事,也慌了神。
半夜三更给我发消息,语音都是颤抖的。
说她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渠道,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后来,总算有神通广大的人联系上了陈奕迅的助手。
助手明确表示:假的!新闻是假的!大家不要相信!
短短几个字,重如千钧。
也轻如鸿毛,拂去了所有人心头的阴霾。
天亮了,大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说一句:“放心睡觉吧!假的。陈奕迅没死!”
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吗?
显然没有。
02
这场风波,据说最初是从Facebook刮起来的。
有帖子言之凿凿,说陈奕迅在“高雄荣民总医院”病逝。
时间、地点、原因,一应俱全。
甚至煞有介事地标出了医院地址,说就在左营。
查了一下,左营确实有这么个地方,也确实有这家医院。
这让谣言看起来,似乎多了几分可信度。
但问题是,Eason本人,最近压根儿就没去过台湾!
粉丝们也是给力,不光自己辟谣,还跑去高雄荣民总医院的官网查。
结果查无此人。
连个像样的就诊记录都没有。
这谣言编的,你说它拙劣吧,它还知道找个真实存在的医院。
你说它高明吧,它连最基本的事实核查都懒得做。
Eason的行程,但凡关注一点的歌迷都知道,他近期在内地有巡演安排。
怎么可能悄无声息地跑到台湾,还住进了医院,最后还“器官衰竭”了?
这简直比电影剧本还要离奇。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条虚假消息,据说在脸书上挂了足足11个小时。
11个小时,足够一条谣言发酵、扩散,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平台在干什么?审核机制在哪里?
这些问题,在每一次类似事件发生后,都会被反复提及。
但下一次,该来的,似乎还是会来。
高雄荣民总医院,也是实惨。
平白无故躺了一枪,估计电话都被打爆了。
粉丝们更是急得直跺脚,那种无助和愤怒,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人生啊。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慨,这网络世界,真是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有。
03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会有人,要费尽心机编造这样一个恶毒的谣言呢?
仅仅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恐怕没那么简单。
正如有网友分析的那样,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近期娱乐圈发生的其他一些“热点事件”。
比如,某位小明星因炫富牵扯出的“2,300,000天价耳环”事件。
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其过往“地震捐款”等一系列后续的深扒和质疑。
这些事情,一度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眼看就要把当事人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某些链条,扒个底朝天。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陈奕迅“被去世”了。
一个顶级巨星的“死讯”,其轰动效应,足以瞬间覆盖其他所有热点。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有“高人”在指点,试图通过制造一个更大的“瓜”,来转移公众视线,盖过那个即将失控的“瓜”。
这种操作手法,我们其实并不陌生。
所谓“围魏救赵”,“丢车保帅”。
当自身陷入舆论危机,或者某些不想被大众深究的事情即将败露时,抛出一个更具爆炸性的假新闻,把水搅浑。
让大众的注意力,从一个焦点,迅速转移到另一个焦点。
他们的用心,不可谓不狠毒。
消费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公众人物的声誉,甚至是“生命”。
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作剧”可以形容。
而是赤裸裸的“恶”。
甚至可以嗅到一丝“产业链”的味道。
从爆料、到发酵、到引导舆论,背后似乎总有那么一些看不见的手在操纵。
他们深谙大众心理,知道什么样的消息最能刺激神经,知道如何才能最快地达到“引爆”效果。
可怜了陈奕迅,也扰乱了无数真正关心他的人。
04
说到这种通过制造事端、转移焦点来掩盖问题的操作,其实在很多领域都屡见不鲜。
就拿我们相对熟悉的教育领域来说吧。
这样的“相似案例”,也并非没有。
某所学校,可能因为内部管理不善,或者发生了某些师生冲突、教学事故,甚至是不光彩的霸凌事件。
这些事情一旦曝光,对学校的声誉、招生、乃至相关负责人的前途,都可能造成致命打击。
怎么办呢?
捂是肯定捂不住的,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
于是,有些“聪明”的管理者,就可能会想出一些“高招”。
比如,突然之间,这所学校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学生在某个无关痛痒的比赛中获得了“骄人成绩”。
或者,高调推出几位“明星教师”,讲述他们如何“呕心沥血”、“爱生如子”的感人故事。
再或者,干脆组织一场盛大的、主题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邀请媒体大肆报道。
一时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在了这些光鲜亮丽的“正面典型”上。
家长们看到了学校的“优秀”,学生们沉浸在活动的“欢乐”中,上级领导也看到了“斐然的政绩”。
至于那些原本应该被关注、被解决的问题呢?
就被悄无声息地压了下去,或者被这些耀眼的光环给“稀释”了。
老师们可能私下里议论纷纷,但谁又敢公开拿到台面上说?
家长们即便听到一些风声,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觉得“哪个学校没点事”,而选择沉默。
学生们,作为最直接的感知者,他们的声音往往是最微弱,也最容易被忽视的。
这种操作,短期内看,似乎确实“解决”了问题,保住了“面子”。
但实际上呢?
它掩盖了矛盾,纵容了问题,更伤害了那些真正需要被关注和保护的个体。
就像这次陈奕迅“被去世”事件一样。
造谣者或许暂时达到了转移视线的目的。
但他们对陈奕迅本人造成的困扰,对喜爱他的歌迷造成的情感伤害,以及对整个网络环境的污染,是难以估量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一步步蚕食掉人与人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
当“狼来了”的故事一再上演,当虚假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又该如何去相信,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这,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05
说到底,无论是娱乐圈的纷纷扰扰,还是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
其背后,都离不开人性的复杂和利益的纠葛。
陈奕迅这次无辜“躺枪”,是网络暴力和信息操纵的一个缩影。
而那些试图通过制造更大噪音来掩盖自身问题的人或机构,也终将被看穿。
因为,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真相,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我们作为看客,或者说,作为这个信息时代的普通网民。
能做的,或许就是在每一次信息浪潮涌来时,多一分冷静,多一分思考。
不轻易被情绪裹挟,不轻易相信那些“看上去很美”或者“听起来很惨”的故事。
努力去伪存真,守护我们内心那份对真实的渴求。
至于那些躲在暗处,试图通过卑劣手段操控舆论的人。
我只想说,人在做,天在看。
靠歪门邪道得来的一时安稳,终究是镜花水月。
与其费尽心机去掩盖,不如坦坦荡荡去面对。
这世道啊,有时候确实挺让人无奈的。
但我们还是得相信,光明总会驱散黑暗。
就像Eason的歌里唱的那样,要“稳住我们能做的,其他都交给时间”。
时间,会证明一切,也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而我们,只需要带着一点点耐心,和一点点希望,继续往前走。
能笑着在漫天谣言里,分辨出那稀缺的真相,并坚守它。
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清醒和强大。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