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的《狂野时代》,我真的看衰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8 18:11 1

摘要:最近,毕赣的《狂野时代》又成了话题。不是因为影片内容多惊艳,而是那几张像AI 生成失败品的剧照,让网友忍不住打了个问号——这真的是拍了七年的电影吗?

最近,毕赣的《狂野时代》又成了话题。
不是因为影片内容多惊艳,而是那几张像 AI 生成失败品 的剧照,让网友忍不住打了个问号——
这真的是拍了七年的电影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PHNnw7Vj

如果说上一部《地球最后的夜晚》用一场跨年夜的营销把观众骗进电影院,
那这次的《狂野时代》,恐怕连观众都懒得再被骗一次了。

我对毕赣的印象,还停留在 2018 年那个“跨年噩梦”的夜晚。
当时,全国影城都在放那支神神叨叨的预告片。
易烊千玺还没有成为顶流,汤唯出现在镜头里,配上那句——
“跨年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一起告别过去。”
那真是一次天衣无缝的营销。

结果呢?
观众在影院里被晃(或说被“催眠”)了两个小时。
看完出来头晕目眩。有人说那是梦境叙事、意识流美学,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就是两个字:难看。

那场营销的后果,是观众从此对“文艺片”三个字失去了信任。
毕赣在那之后消失了七年,偶尔出现在电影节或访谈里,
口气依然高高在上,仿佛自己是被时代误解的天才。

而现在,这位“被误解的天才”,终于带着《狂野时代》回来了——
带着 160 分钟 的片长,
带着“梦境六段式结构”,
带着他永远拍不清楚的光影与空间,
也带着那股让人退避三舍的“毕赣味儿”。

从戛纳电影节传出来的反馈,并不乐观。
有人说看得头疼,有人说根本看不懂。
更夸张的说法是:影片中有一段长达 35 分钟 的梦境长镜头,全程无对白,
观众几乎听到的,只有机器运作的嗡鸣。

有人夸“大胆”“先锋”,
但我更愿意说:那是自我沉溺。

毕赣从来不是在拍电影,
他是在拍自己脑子里的迷宫——
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找到出口的梦。

《狂野时代》的概念听起来挺大:

“在一个人类不再做梦的世界里,有个怪物依然沉迷于梦。”

乍一看像科幻设定,
可了解毕赣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科幻,这是意识流 + 诗朗诵

再看看演员阵容:
易烊千玺、舒淇、赵又廷、李庚希、黄觉。
阵容确实够花,但我真怀疑他们在片中能不能“演出”点什么来。

毕赣的镜头里,演员通常只是光影的摆件、梦境的符号。
你不会记得他们说了什么,
只会记得他们在雨夜里走路、在灯光下转身,
然后片尾曲响起——
你仍旧不知道故事讲了啥。

我一直觉得,毕赣的问题不在于“晦涩”,
而在于“”。

《路边野餐》出来时,大家说那是贵阳的诗,是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
我当时也信了。
可现在回头看,那部电影的好,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刚刚渴望“文艺”的时代。
观众对那种模糊、散乱、似懂非懂的美学,有新鲜感。

可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
那种模糊变成了故作姿态
长镜头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炫技;
梦境不是为了情感,而是为了堆意象。

你说他有才华吧?
确实有一些。
镜头语言、空间调度、色彩控制——都是天赋型导演。
但问题是:他拒绝讲故事。

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感脉络,
他都要用层层隐喻和符号埋起来,
好像观众要看懂他,就显得庸俗。

那种创作者的傲慢
在《狂野时代》的预告片里展露无遗——
一句话讲不清的设定,
一眼看不懂的画面,
连海报都像是哲学期刊的封面。

毕赣好像已经不在乎观众了,
他只在乎电影节

如果“看不懂、看不下去”就能叫文艺片,
那所有人都能当导演。

说得极端一点——
毕赣的才华,也就那样。
他的名气,是举全国电影行业之力强行吹捧出来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PHUcGJqo

也有人替他说话,说毕赣是“作者型导演”,
不能用商业逻辑去衡量他。

我更不同意。
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也都是作者型导演,
但他们至少能让人看进去。
你可以不理解他们所有的隐喻,
但你能感受到他们对现实、对人、对命运的凝视。

而毕赣的凝视,是对自己。
一个陷在自恋里的作者,是拍不出伟大作品的。

更可笑的是,《狂野时代》还打出了“科幻片”的标签。
科幻?毕赣懂什么叫科幻吗?

那种对世界、科技、未来的思辨,他根本不感兴趣。
他只想拍梦、拍记忆、拍镜子、拍水。
科幻只是一个外壳,是他继续拍梦的借口。

有人说,《狂野时代》是毕赣“七年磨一剑”的成果。
但这“剑”,我看更像钝刀。
七年时间,他没有长进,反而更执迷。
别的导演七年能拍三部片、形成完整创作曲线,
而他花七年造梦,造出一个越来越小的观众圈。

有没有一种可能——
毕赣团队自己也知道,《地球最后的夜晚》伤观众伤得太狠,
所以主动延缓了出作品的速度?

更讽刺的是,易烊千玺的粉丝还在宣传:
“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表演。”

可我只想问:挑战的是什么?
挑战观众的耐心吗?

如果《狂野时代》最终又是一个没人能看懂、没人愿意复看的电影,
那这所谓的“挑战”,也太廉价了。

或许毕赣从没想过讨好观众。
这本来没错。
可一个导演如果连沟通都放弃,只剩下表达
那“表达”的意义也会消失。

电影不是诗集,也不是梦日记。
拍梦不是问题,问题是——他把梦拍成了幻觉。
让人出戏,让人厌倦,让人再也不想走进影院。

所以,《狂野时代》上映我肯定不会去看。
我宁愿去看一部老港片、一部类型片,
哪怕套路,也比在电影院里做两个半小时噩梦来得诚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PHZyQFfC

推荐阅读:

1天,预售破2000万,《鬼灭之刃》火力全开!

《疯狂动物城2》热度爆炸!还没上映就成了今年最有希望的好莱坞大片

炸裂:想看日增10万+!《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终于敲定内地

上映短视频“杀死”了电影行业

《鬼灭之刃:无限城篇》要来了,中国票房能爆几亿?

“死神”为何无法在中国起飞

重工业电影,死路一条

《浪浪山》遭遇重创,品牌方为何总爱“背刺”自己的铁杆粉丝?

《捕风捉影》是成龙电影生涯的“回光返照”吗?

《东极岛》上映超一周,豆瓣为何迟迟不开分?

好莱坞:喜剧片已死

白抵制了?《罗小黑战记2》票房无视主创负面舆情?

《聊斋:兰若寺》扑了?追光比饺子究竟差在了哪里?

《你行!你上!》上映一周被“抬走”,B站1亿“姜丝”去哪儿了?

《戏台》:观众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人类不解之谜:中国观众为什么厌恶好莱坞超级英雄?

《长安的荔枝》票房差,大鹏“破防”?给大鹏的电影一个公道评价

华语导演的商业巅峰,或许是“产品经理”与“精准叙事者”之间的较量

从“经典甄选”到“泛滥成灾“:重映电影正在让电影院沦为“点播平台

来源:慢慢谈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