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在山西大同华严寺附近一家民宿内欣赏风景时,目睹了两起鸟类撞击玻璃的悲剧,玻璃上还残留着血迹。11月17日,民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购置了一些薄膜,计划安装在玻璃上,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测试。(11月17日极目新闻)
□ 张西流
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在山西大同华严寺附近一家民宿内欣赏风景时,目睹了两起鸟类撞击玻璃的悲剧,玻璃上还残留着血迹。11月17日,民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购置了一些薄膜,计划安装在玻璃上,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测试。(11月17日极目新闻)
在现代都市的天际线中,玻璃幕墙以其通透、光洁的质感,成为现代化建筑的标志性符号。然而,在这璀璨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生态悲剧:玻璃幕墙,正悄然沦为鸟类的“隐形杀手”。从生态保护的视角审视,我们亟需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的代价,让建筑之美,不再以生命的消逝为代价。
鸟类无法识别玻璃,源于其独特的视觉机制。科学研究表明,鸟类的正向视觉远弱于侧向视觉,而玻璃的透明与反射特性,使其在鸟眼中形成“可穿越”的错觉——或是映照出天空与绿植,诱使鸟类飞向“虚幻的栖息地”;或是呈现通透的走廊,让其误判可直穿而过。一旦撞击,中空骨骼结构的鸟类往往遭受致命伤害,瞬间殒命。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逝去,更是生态系统链中不可忽视的损失。
值得欣慰的是,技术解决方案早已存在。例如,腾讯深圳总部滨海大厦、武汉光谷智慧园部分建筑的玻璃幕墙都贴上了防鸟撞贴纸。此外,在建筑外部加装遮阳构件、科学管控夜间灯光、避免在紧贴玻璃处种植绿植等,也是有效的防鸟撞措施。在国外,紫外线反射涂层、低反光率玻璃、雷达感应窗等创新技术,已在纽约、旧金山、维也纳等地广泛应用,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
然而,为何此类措施,在我国推广缓慢?根本症结在于制度缺位与成本考量。现行建筑规范未将防鸟撞纳入强制标准,企业因成本增加而却步。这暴露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困境,更是生态意识的滞后。
生态保护,不应止于口号。城市是人类的家园,也应是万千生灵的栖息地。我们需推动《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修订,将防鸟撞设计纳入强制性条文;在候鸟迁徙通道关键节点,优先启动改造工程;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如“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所倡导的志愿者巡护机制,让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唯有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城市才能真正闪耀人性与生态的双重光辉。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