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7日,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年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是学术出版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行业共商“十五五”发展蓝图的重要契机。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
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现场
2025年11月17日,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年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是学术出版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行业共商“十五五”发展蓝图的重要契机。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智能社会研究》特邀主编谢寿光,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利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贺耀敏以及来自全国出版界、学术界及科技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近百人。会议由中国出版协会指导,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
开幕式环节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朱国鑫主持。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贺耀敏致开幕词。贺耀敏指出,当前我国学术出版正面临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重构学术生产与传播的生态。他强调,要走进学术前沿、洞察学术方向、探索学术平台集成,推动学术出版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单一转向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贺耀敏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推动学术创新与出版融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出版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学术出版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贺耀敏主持本次会议的主旨演讲环节。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作了题为“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激发出版创新创造活力”的报告。他指出,我国出版结构长期以来依赖“以书养书”机制,教育出版占据主导,而学术出版占比远低于国际水平。他强调,必须加快学术出版发展,推动形成学术、教育、大众出版“三三制”结构,才能在全球出版格局中赢得话语权。邬书林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为学术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显示了行业在知识标引、数据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他呼吁出版界抓住“十五五”规划契机,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动国家层面出版业关键工程建设,如中文文献的智能标引与标准化建设,提升中文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智能社会研究》特邀主编谢寿光围绕“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展开演讲,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与伦理问题。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主体,知识产权应归属于承担最终责任的“归责主体”——人类学者。他提出,应建立基于“公开性”的学术伦理框架,包括使用声明、提示词元数据、修改记录等,以应对AI带来的学术诚信挑战。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智能社会研究》特邀主编谢寿光
实战分享经验,共探发展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吕薇洲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吕薇洲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我国科技出版的现状与差距。他指出,全球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市场中,我国期刊和图书在国际影响力、平台建设、商业模式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他呼吁加强自主平台建设、推动期刊与图书并重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出版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
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以“AI赋能学术出版的变革与影响”为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审校、排版、推荐等方面的应用。他指出,AI不仅提升了出版效率,也重构了商业模式,如开放获取(OA)、AI审校服务、数据授权等。他同时提醒,出版人应警惕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学术依赖等风险,坚守编辑在内容把关与知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以“长期主义:学术出版的系统性规划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上海新闻出版局自2014年以来创设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引领上海出版形成特色鲜明的出版品牌集群的“上海经验”。她还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中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经验,依托母体大学学科优势,系统规划教育、人文、心理等板块,形成如《国家教师发展报告》《中国文字发展史》《杜威全集》等长线产品。她提出,出版机构应成为“有记忆、有观点、有生态”的知识平台,通过持续深耕构建学术品牌与生态圈。王焰强调,长期主义的核心是“定位、定力、初心”:依托母体大学学科优势聚焦核心领域,坚信学术价值终将转化为品牌影响力,为AI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奠定内容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
学术出版实践路径与“十五五”展望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文军主持第二场主题演讲。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文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作了“加强高质量学术图书出版,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学术图书出版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在原创理论提炼、标识性概念阐释、教材建设、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能力方面仍面临挑战。他提出四条实践路径:强化出版主体性、提升学术系统性、加强AI技术赋能、提高“走出去”水平,并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系列丛书等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出版传递中国学术话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以“学术出版:‘十四五’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北大社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包括272项国家级项目、多项政府奖与文津图书奖等,以及版权输出比例逐年提升的成果。面对“十五五”,他提出“学术为本、有所不为、数智转型”三大方向,强调应在学科布局上聚焦优势、推动纸质书向知识服务转型,并回应了高校教材市场萎缩与学术资助可持续性问题等现实挑战。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聚焦“传媒领域学术出版的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与生态治理”,分享了该社在传媒垂类领域的AI探索。面对学术图书市场波动、版权风险加剧等困境,他提出构建“传媒学术知识大脑”,通过人机协同的编辑系统、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与“学者数字人交互智能体”的建设,推动出版社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生态构建者转型。他特别提出“按知识交互付费”的未来盈利模式,倡导行业共建共享数字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
本届年会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出版的路径与方向。与会代表一致认为,AI不是替代出版的力量,而是推动出版从“纸媒”向“智媒”转型的关键工具。出版人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加强内容建设、平台构建与规范制定,推动学术出版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质量提升与国际突破。
圆桌对谈环节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彭冬林主持。本环节特别设置技术公司和出版社之间的对谈,围绕智能场景下的学术出版、编辑和出版主题。新译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亮、交互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磊、国排高科(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带来了技术方向的新思路。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陈海娟、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田晓玉、中国纺织出版社总经理董清松也从出版实际出发做出回应。
圆桌对谈环节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主持闭幕式并作大会总结发言。本次大会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十四五”发展经验并探讨“十五五”规划,并就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主题出版等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他对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健代表承办单位发言,他表示,本次大会汇聚智慧、碰撞思想,成果丰硕,为出版行业指明了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出精品力作,为推动学术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随后,童根兴秘书长宣布中国出版协会第三届学术出版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公布第四届学术出版年会的承办单位为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浙江大学教授陈洁发言表示出版社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办好下一届年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