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俄协作再升级!弃用中制卫星转投俄制,反倒给我们铺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7:00 1

摘要:2012年开始,朝鲜依靠中星12号(东经87.5度,C波段)来完成标清广播和基本通信。它服务稳定,但是设计寿命只有15年左右,这两年小故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信号衰减、傍晚下雨时掉帧越来越多,边境地区最严重。地面站一直加装补偿设备,使得维护费用不断上涨。该星抗

2012年开始,朝鲜依靠中星12号(东经87.5度,C波段)来完成标清广播和基本通信。它服务稳定,但是设计寿命只有15年左右,这两年小故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信号衰减、傍晚下雨时掉帧越来越多,边境地区最严重。地面站一直加装补偿设备,使得维护费用不断上涨。该星抗干扰能力一般,复杂天气下表现较弱,2027年退场的风险悬而未决。

2024年夏天,外部形势发生突变。俄乌冲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俄罗斯在制裁之下开始向东发展;普京六月访问朝鲜并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其中包含互相帮助、援助以及技术合作等内容,东北亚地区的紧张程度也有所上升。此时朝鲜认为:不能再依靠年迈的中星12号来维持通信了,必须升级到高带宽、高安全的新平台。

技术团队对俄罗斯快车103号产生了兴趣:2020年发射,东经96.5度,Ka波段,容量和速率都提升到了吉比特级别,可以承载高清多路业务,整体能力比中星12号高出好几倍;寿命到2035年,机上的数字处理模块可以自动校准,减少人工维护。

经过春季的调研之后,确定波束可以覆盖到朝鲜的核心地区,信号强度提高了大约15%,盲区明显缩小。相较于中星12号的“低数字化、基础压缩、抗干扰、安全性一般”,快车103在加密、抗干扰方面更能满足朝鲜提高信息安全的需求,从而对2027年节点带来的连续性风险起到减小的作用。

朝俄工程师往返莫斯科、平壤之间,逐条核对链路兼容性;先建立备用线路,然后于7月1日发布正式通知,按计划切换。地面站两周改造:几百台接收器更换,传统的天线拆除,相控阵天线安装,效率提高大约30%;机房的技术员对准方位角、顺经度进行微调,信噪比上升了才放松。俄方把控制软件打包转让给朝方,朝方人员三个月完成培训后可以独立进行轨道管理和参数调整,减少对外依赖,开始形成自己的技术积累。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广播时间从每天12小时增加到18小时,新增加高清栏目,画面清晰度明显提高;覆盖率从95%提高到99%,以前因为天气原因受影响的边缘地区也变得比较稳定了。对居民来说,电视更顺、更清、频道更多;对管理者而言,这是笔统筹稳定、容量和安全的长远账。

“这是疏远中国”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卫星选型是主权和技木决策叠加的结果,寿命、带宽和风险客观存在。切换之后,美国以前用“中朝卫星合作”来指责中国没有履行制裁义务的舆论把柄被削弱了,中国少背一些“黑锅”,外交上的回旋余地更加宽裕,也可以把中星系列卫星升级到更高的频段,面向全球市场打出性能牌。

俄朝合作的内容不止通信,快车103覆盖远东,数据链路更通畅了,双方信息交流也更加方便;条约里有关军事的条款把安全承诺拉得更紧,一方遇到外部威胁时,另一方就会给予支援。到2025年,俄罗斯和朝鲜的合作会更加明显,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兵力部署可能会被分散,中国的周边局势也会因此得到缓和。中、俄、朝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三角关系,中国不必每次都高调介入,也可以得到战略上的杠杆作用。

资金方面,俄罗斯给朝鲜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卫星站扩建入列;相比以前的中朝贸易,这次的技术援助更加突出。朝鲜顺势建立双源供应链,摆脱单一依赖,通信系统的韧性提高;能源方面俄罗斯供应石油,朝鲜提供劳动力,形成更长久的互补关系。每一次合作都有战略意义:美国在东北亚的资源被切片,中国因为压力而分得好处。

棋局继续外扩:媒体协议签署,内容流通更加顺畅;朝鲜派出大约1.4万人到库尔斯克进行排雷工作,安全工程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力协同;图们江桥俄罗斯一侧正在建设中,跨度约为360英尺,预计2026年通车;俄罗斯方面打算引进大约1.2万名朝鲜工人参与到无人机的组装工作中来,产业合作也正加速推进。

悬而未决的地方还有很多:卫星站扩建能否按期完成,国内团队能否长期稳定地进行维护,贷款条件上是否还有其他要求,目前还没有公开的信息可以证实;军事条款怎样落实,还要看具体的事件是否被触发。对于中国来说,稳住阵脚、提升自身卫星水平、搞好同俄罗斯的合作、保持地区平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卢麒元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