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副简约的框架眼镜,镜片后可能隐藏着快速滚动的信息流;一间平平无奇的房间,戴上头显后,就能摇身变为绚丽仙境……当科幻电影中的沉浸式场景逐渐成为现实,虚拟现实(VR)技术正以革命性姿态重塑工作、娱乐与学习方式。
导语:
一副简约的框架眼镜,镜片后可能隐藏着快速滚动的信息流;一间平平无奇的房间,戴上头显后,就能摇身变为绚丽仙境……当科幻电影中的沉浸式场景逐渐成为现实,虚拟现实(VR)技术正以革命性姿态重塑工作、娱乐与学习方式。
那么,从实验室到千亿市场,虚拟现实如何进一步加速迈向“高智能、强互通、自迭代”的未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随着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的临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青岛研究院”)的探索实践正为虚拟现实产业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正如北航青岛研究院副院长,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主任李甲所言,研究院正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从1.0阶段向2.0阶段全面升级。(点击播放完整视频:北航青岛研究院:以创新引擎助推虚拟现实产业腾飞)
正文:
位于崂山区的北航青岛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顶尖学者为核心、青年人才为骨干的创新团队。目前,研究院下设7个创新中心,覆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医工交叉、低空技术、空天应用等多个交叉领域,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崂山区对虚拟现实产业的持续支持,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李甲指出,区域内聚集了全国众多的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内容创作者,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这种集聚优势使得新技术验证与实验平台触手可及,大幅缩短了从概念到落地的周期。例如,当团队需要测试新型交互设备时,可快速对接本地供应链完成原型制作,这种高效协同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下,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AI、VR在赋能各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互联网、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升级换代。
据国际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达58%。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18%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对VR来说,只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3I”特征的VR1.0难以胜任,必须迭代发展为具有“6I”特征的VR2.0,即在“3I”基础上,增加智能化(Intelligentize)、互通性(Interconnection)和迭代性(Iteration),这需要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系统研发。
“作为首批20个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标杆’,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目标就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迈向2.0时代。”李甲解释道,虚拟现实1.0时代的典型设备是头戴式显示器,而虚拟现实2.0阶段要打破硬件束缚,通过智能化技术降低内容创作门槛。
例如,在内容生产领域,1.0时代需专业团队手工建模,2.0时代则可通过需求指令自动生成虚拟场景,最终实现“大众创意,智能创作”的愿景。
这种转变将激发大众创新活力,推动虚拟现实从专业领域走向消费市场。李甲强调:“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虚拟现实的大众化。未来,每个用户都能自主生成个性化虚拟场景,形成海量内容生态,进而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
对于即将召开的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李甲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跨领域交流平台。“我们期待在大会上能够看到更多新技术、新装备的展示。同时,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消费终端代表齐聚一堂时,技术瓶颈的突破将获得多元视角。”
来源:齐鲁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