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8日,东北、华北一片“跌”声;19日,同一批省份集体“翻红”。辽宁涨0.2元/斤,黑龙江涨0.2元/斤,北京、天津、河北同步迈入“6字头”。一夜之间,猪价地图由灰转红,像有人按了调色板上的“反转键”。朋友圈里,昨天还在吐槽“跌破成本”的养殖户
一、从“霜降”到“回暖”,只差一天
2025年11月18日,东北、华北一片“跌”声;19日,同一批省份集体“翻红”。辽宁涨0.2元/斤,黑龙江涨0.2元/斤,北京、天津、河北同步迈入“6字头”。一夜之间,猪价地图由灰转红,像有人按了调色板上的“反转键”。朋友圈里,昨天还在吐槽“跌破成本”的养殖户,今天把报价单截屏配上三个“太阳”表情——情绪切换得比寒潮还快。
二、涨价的“火车头”挂在华北
如果把今天的涨价比作一列火车,车头是华北五省市。北京、天津站上6.0元/斤,相当于给周边发出明确信号:本地屠宰场缩量保价,外地白条调入减少,产销区“护城河”重新挖深。山西、内蒙古紧随其后,涨0.1元/斤,把“晋蒙防线”抬高到5.8~5.9元/斤。东北三省借力跟涨,辽宁、黑龙江率先破“6”,吉林小幅补涨,区域价差瞬间从0.3元压缩到0.1元, Migration(候鸟型调运)暂时熄火。
三、华南的“恒温箱”与西南的“躺平区”
广东、海南、广西今天继续“横盘”,6.0~7.2元/斤区间稳如老狗。当地屠宰企业反馈,气温25℃左右,腌腊需求尚未放量,白条走货与平日持平,价格缺少向上抓手。云贵川渝更佛系,集体持平在5.4~5.7元/斤,既无外来猪源冲击,也无本地情绪推涨,像进入“冬歇期”。于是,全国形成一条“北涨南平”的对角线,对角线以北是红色,对角线以南是灰色,中间隔着一条0.5元/斤的“温差带”。
四、饲料端:玉米再跌,豆粕微涨,盈亏线仍在5:1
玉米2302元/吨,日跌24元;豆粕3056元/吨,微涨4元。猪粮比5.04:1,比昨天抬升0.01,仍在盈亏平衡附近徘徊。对养殖户而言,涨价带来的喜悦被饲料成本“对冲”了一半:外三元11.60元/公斤,按120公斤出栏算,毛利润回升约12元/头,刚好抵掉玉米下跌释放的10元成本,实际落袋只有“一顿快餐钱”。于是,大家一边喊“涨”,一边继续加快出栏,怕涨得慢、跌得快,落袋才安心。
五、情绪温度计:48小时两极反转
昨天短视频平台热词是“破5”,今天是“破6”。山东临沂一位主播直播卖猪,评论区从“再等等”变成“可以出”。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反转:连跌时,少卖一毛都心疼;连涨时,多卖一毛就知足。情绪像弹簧,压得越狠,回弹越急。屠宰厂也顺势调整策略:河北某厂上午挂牌6.0元/斤,下午就缩量一成,用“饥饿采购”逼养殖户继续抬价。市场从“悲观共振”切换到“乐观共振”,只用了48小时。
六、白条市场:终端“慢半拍”
北京新发地白条批发价17.8元/公斤,比昨天涨0.2元,但走货速度没有同步放大。批发市场商户说,市民对涨价不敏感,终端需求“慢半拍”,白条涨价更多是对上游的被动跟涨。如果未来三天白条不能放量,屠宰场利润被挤压,压价意愿会迅速抬头。历史经验看,终端不接受的价格,最多撑三天——这是“天花板”定律。
七、期货视角:远月“贴水”警告
在大商所,2026年1月生猪合约收盘15.45元/公斤,较现货贴水近4元。资本市场用“贴水”说话:当前涨价只是反弹,不是反转。贴水像一面镜子,提醒现货圈:腌腊旺季还没开始,集团场产能仍大,切勿盲目压栏。历次周期里,现货无视期货警告的结局,往往是“现货涨三天、期货笑半年”。
八、写给后天:涨价能否续命?
天气预报说,23日起新一轮冷空气横扫中东部,局地降温8℃。降温=腌腊启动=需求放量,是涨价最好的“助燃剂”。如果未来三天,华南、西南日度屠宰量提升10%以上,全国均价有望再涨0.2元/斤;若降温带不来需求,涨价将止步于华北,东北、华东随之回调。答案藏在消费者手里的腊肉挂钩上——挂得多,猪价红;挂得少,猪价灰。
九、尾声:在猪舍屋顶看星星
夜里十点半,河北唐山的养殖户老李把最后一车猪送走,抬头看见猎户座清晰可辨。他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星星还是那颗星,猪价不是那个价。”一句话,把48小时的翻红拉回了周期的长河。涨也罢,跌也罢,养猪人总在天亮前起床,在星星下喂料。市场无情,但屋顶的星光永远免费,提醒他们:行情如潮水,潮退潮涨,莫把一时当永久。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猪价也将写下新的数字——而生活,就在这些数字之间,继续生根发芽。
来源:养猪技巧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