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摆在眼前,说明规模还在往上,但玩法已经变了。过去那种靠压价、靠瞬间爆发的打法在退潮,替代它的是把促销期拉长、把重点放到服务、技术和本地履约上——换句话说,谁能把用户从下单到收货这条链条做得更顺、更靠谱,谁更占优势。
今年双11全网成交接近1.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4%。
数字摆在眼前,说明规模还在往上,但玩法已经变了。过去那种靠压价、靠瞬间爆发的打法在退潮,替代它的是把促销期拉长、把重点放到服务、技术和本地履约上——换句话说,谁能把用户从下单到收货这条链条做得更顺、更靠谱,谁更占优势。
关于数据来源和口径,有两个常被引用的口径。电数宝统计的口径是约16232亿元,星图数据给出的口径是约16950亿元,两个口径数字有差别,但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成交体量还大,增长模式开始分化。分品类看出一条明显线索:即时零售增长最快,接近670亿元,这说明用户越来越看重能不能“立刻拿到”。
把放大镜对准几条主线来看看。即时零售这回是真刀真枪地参与进来。不少平台把近场配送当主打,淘宝、京东、美团把“闪购”“秒送”摆到促销前台。公开出来的细节里,淘宝闪购在大促期间由新用户带来的订单超过1亿笔,京东在某些时段的下单用户和订单量都实现了翻倍增长。美团的闪购更多吸引95后、00后,年轻人带动了人均消费上升。这些数据背后,是物流端的调整:大仓全国发货不再是唯一选择,城市前置仓、门店协同变成常态,配送半径缩小、时效要求被人为拉高,平台和商家都在往“附近就能拿到货”的方向去铺排资源。
AI在这届双11的落地也很明显。平台把AI用到流量分发、商品推荐、客服和商家运营工具上。天猫的“智惠引擎”被提出来说能更精准地发券、匹配流量,平台称因此带来品牌下单用户增长大约41%。京东把智能客服和数字人推给了成千上万的品牌和商家;抖音、小红书在内容生产和带货推荐环节大量用AI辅助。AI带来的效率提升是看得到的:批量生成图片、短视频、数据报告,以及自动化运营的工具,都在商家端帮了忙,点击率、转化率部分场景里也有明显提升。
但AI的两面性也显现出来。自动化客服应对复杂问题时经常答不上来,生成的商品素材有时候和实物差别较大,结果是用户信任受影响,退换货风险增加;推荐系统在匹配用户预算和真实需求上还不到位,有时候把不合适的商品推给了不合适的人。这些细节说明,AI是加速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合规、体验问题,短时间内还需要靠人工与规则来补齐。
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不一样。天猫把“AI赋能”和品牌下单规模放在宣传前面;京东更强调APP活跃用户的提升,报出了活跃用户同比增长约24.7%,并指出3C、大家电等品类表现强;抖音说很多品牌在这次的销售额实现翻倍,店播和内容带货继续当核心;快手靠直播和补贴拉动搜索类GMV;小红书则在下单人数、千万级商家数量和高客单价商品上有明显增长。垂直平台比如值得买、鲸灵等也都在报告里交代了自己的“爆款”与供应链协同成果。不同平台各有打法,但共同点是:补贴仍在,只是更看重把投入变成长期用户价值,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消费者一端的变化值得关注。调查里说,超过六成消费者把“优惠规则够简单、够透明”当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复杂的满减、凑单规则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吐槽。很多人不再盲目囤货,把双11当成常态化的大促来参与,按需买的比例上升。影响因素既有宏观经济与收入预期,也有用户认知的提升——从一味追求“最低价”,走向更看重“质价比”。这直接影响平台设计促销的方式:比起用极端折扣去刺激短期成交,更要设计能留住人的长期机制。
促销节奏今年拉得更长了。部分平台把战线拉到几十天、甚至近两个月,把原本集中在几天的流量分散开来,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峰值压力,另一方面是把用户转化窗口延长,给商家更好的库存和补货节奏。与此配套的是,平台在对外表述时也不再那么肆意吹耀“大盘成交”,开始把活跃用户数、订单结构、复购率等更能反映经营质量的数据放到台面上讲,这既是策略调整,也是一种信号:从轰炸式促销走向更细致的运营。
现场能看到的细节不少:有品牌在首日就破亿,店播和短视频几乎成了日常销售手段;即时配送出现了分钟级送达的场景,这对履约体系要求很高;商家端大量用AI生成的素材来提升点击率,但也带来退换货和信任问题。平台在红包、补贴和流量位上的投入依然大,打法从单纯拉GMV向“把补贴转化为可持续用户价值”过渡。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变化折射出整个电商生态的几件事:一是流量红利不再像早年那样随手可得,平台和商家都在把精力放到留人和提高单用户价值上;二是技术和物流能力日益成为门槛,谁把AI、前置仓、本地配送和内容生态连成一个更顺的闭环,谁就更有话语权;三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简单透明更吃香,长期信任比一时的低价更值钱。
现场的故事挺多,我在几个社群里看到不少普通买家的反馈:有人感叹某次闪购下单后半小时就收到了,觉得体验很爽;有人在看了AI生成的商品图后犹豫,收到货后发现色差大,后续退货流程又麻烦;也有商家说这次靠智能化运营把券用得更精准,省了不少广告费。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今年双11的实际样子:既有技术带来的效率,也有体验上的短板,既有长期布局的野心,也有短期流量的博弈。
报道里常说双11是流量和能力的检验场,这话放在今年更贴切。大家不仅比价格,更比谁能把技术、物流和本地资源更好地连起来。促销不再是一次性投放的烟花,而是一场更长、更复杂的运营战,参与者必须在服务链的每一环都能交出成绩单。未来几周、几个月的补偿期与数据还会陆续交代更多细节,战局也还在继续。
来源:分秒必争湖泊K4ltX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