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深化普法。随着“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我市普法责任部门各司其职,立足职能打造部门普法品牌
编者按: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深化普法。随着“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我市普法责任部门各司其职,立足职能打造部门普法品牌,凝聚合力推动普法工作在制度、理念和实践等方面不断创新,为推进法治舟山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今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为总结提炼各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的实践经验和典型做法,全面展示“八五”普法工作成效,现开设“法治微光成炬丨舟山市‘谁执法谁普法’优秀工作案例展播”专栏,对先进案例进行展播。
工作综述
“八五”普法以来,市妇联以“普法宣传全覆盖、维权服务零距离”为目标,联合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等力量,启动“妇女法百场大宣讲”活动,通过组建专业队伍、创新普法形式、深化基层服务等举措,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村社和家庭,营造全社会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氛围。
工作举措
(一)建强专业队伍,夯实普法基础。
一是组建顾问团凝聚合力。联合市司法局成立“舟山市妇女法宣讲实施顾问团”,吸纳30余名资深律师、法律专家及妇联干部,打造“专家库+实务派”普法队伍。顾问团成员通过定期研讨、案例共享、培训督导,形成“1+N”普法协作机制(即1名顾问对接N个基层点位),确保法律解读权威性和实用性。二是女律师下沉基层任职。创新推行“女律师进基层”机制,选派36名女律师兼任乡镇(街道)妇联副主席,实现基层法治力量全覆盖。女律师发挥专业优势,既担任“普法讲师”,又参与基层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实务,为当地发展提供法律服务,成为基层妇联的“法治智囊”。三是分层分类培训赋能。针对妇联干部、东海渔嫂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例如,面向基层妇联主席开设“法律实务课堂”,重点讲解妇女权益保障和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技巧;面向渔嫂志愿者推出“以案说法”工作坊,提升普法宣传生动性。
(二)创新形式载体,提升普法实效。
一是线上矩阵广覆盖。短音频+短视频:顾问团录制妇女权益保障法系列短音频,通过社区广播、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放;制作《渔嫂学法微剧场》短视频,以情景剧形式演绎遗产继承、家暴取证等案例,在微信视频号、微信群等传播;在新区新女性视频号开设东海渔嫂普法微课堂。设计图解妇女权益保障法短视频、宣传册开展宣传。二是点单式讲座送基层。推出“菜单式”普法服务,群众可选择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多种主题,顾问团根据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所需多主题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以案释法,增强普法的有效性。三是线下活动接地气。结合渔区实际开展海岛特色宣讲,在码头、船头开设“甲板课堂”,利用渔船返港间隙宣传妇女法宣传及平安家庭知识。结合各类活动,在群众集聚地开展法律咨询等。联动阵地辐射,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摆放法律宣传册传递法治理念。
(三) 深化协同联动,织密普法网络。
一是部门协同共推。联合市委政法委、公检司、市法学会等单位开展设摊宣传、展板展示、灯谜竞猜等普法宣传,开展普法乡村行活动。二是基层网格渗透。将妇女法宣讲纳入网格化管理,发动“东海渔嫂”志愿者担任“法治宣传员”,通过走村入户、茶话会等形式,向留守妇女、老年群体“一对一”讲解法律知识。三是艺术演绎融入。借助东海渔嫂社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文艺特长,挖掘自身海洋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平安创建融为一体,将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最美家庭创建融合起来编排法治一台戏,开展送戏进社区、送戏进小岛、送戏进渔场的活动。
工作成效
“妇女法大宣讲活动”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宣讲312场次,推广3个东海渔嫂普法微视频在学习强国等平台播放,形成示范效应。普法覆盖面持续扩大,基层妇联法律咨询服务量同比增长,维权意识显著增强,社会效应逐步显现,“遇事找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来源:舟山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