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上课走神发呆、考试粗心大意、作业拖拖拉拉、经常丢三落四,很多家长都会将这些表现归结为“调皮”“不认真”“没养成好习惯”。但如果这些情况长期持续,且明显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就需要警惕——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信号,而非单纯的行为
孩子上课走神发呆、考试粗心大意、作业拖拖拉拉、经常丢三落四,很多家长都会将这些表现归结为“调皮”“不认真”“没养成好习惯”。但如果这些情况长期持续,且明显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就需要警惕——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信号,而非单纯的行为问题。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会持续6个月以上,并在学校、家庭等多个场景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ADHD儿童的智力大多正常,部分孩子甚至智商超常,他们的学习困难并非源于“笨”,而是由于注意力调控能力不足,无法持续专注于学习任务,进而导致成绩波动、行为表现不佳。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认知误区,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等同于“态度问题”,采取批评、指责、强制管教等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ADHD的本质是神经发育层面的差异,孩子并非“故意不认真”,而是缺乏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上课走神,可能是他们难以过滤外界干扰,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考试粗心,往往是因为注意力分配不当,容易忽略细节;作业拖拉,则是因为启动任务和维持专注的能力不足,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
及时识别并干预,是帮助ADHD儿童的关键。研究表明,ADHD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发展、社交能力,甚至导致自信心不足、情绪问题等。但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要通过科学规范的干预,绝大多数孩子都能显著改善症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干预的核心是“药物治疗+行为训练”的综合方案。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核心症状,帮助孩子更好地接收和处理信息。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如正念练习、任务分解训练、视觉追踪游戏等,能帮助孩子逐步提升自我调控能力。此外,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支持也至关重要:家长可通过制定规律作息、简化学习环境、采用正向激励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习惯;学校老师可给予适当的课堂关注,如调整座位、分段布置任务等,为孩子创造适合专注的学习条件。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ADHD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根据详细的症状观察、家长与老师的反馈、标准化评估工具等综合判断,切勿自行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更不能擅自用药。如果发现孩子有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业人员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孩子的“粗心拖拉”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察觉的发育需求。家长要学会区分“故意为之”与“能力不足”,避免因误解而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及时识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信号,通过科学干预和全方位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发挥优势,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成长轨道上稳步前行。
来源:知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