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葫芦谐音“福禄”,其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葫芦及蔓带谐音“福禄万代”,是吉祥的象征,深受游客喜爱。“葫芦虽小藏天地”,大城人以“福禄万代”的情怀和重信守义的精神,“点葫成金”。
葫芦谐音“福禄”,其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葫芦及蔓带谐音“福禄万代”,是吉祥的象征,深受游客喜爱。“葫芦虽小藏天地”,大城人以“福禄万代”的情怀和重信守义的精神,“点葫成金”。
以大城县九间房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十余个村街,超100户种植加工户、500余专业技术人员和1000多名从业者,在3000多亩土地上耕耘。肥沃的土地滋养了品类丰富的葫芦,从田间到工坊完成从农产品到工艺品的蜕变,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在乡村文旅发展浪潮中熠熠生辉。
品种丰富 成就独特造型
大城县作为全国品种最全的葫芦种植基地之一,享有“工艺葫芦之乡”的盛誉。截至2023年,葫芦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有30多个品种。本长葫芦保持着最纯粹的自然形态,质朴纯真,尽显乡野之美;绾结葫芦通过人工绾结出各种奇妙造型,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勒扎葫芦在种植过程中经过巧妙勒扎,形态逼真地模仿各种动物或器物,完美演绎了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融合之妙。
走进大流河村,市级非遗项目崔氏绾结葫芦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崔海东正在葫芦大棚养护葫芦苗,为已移栽的绾结葫芦喷洒农药。崔海东介绍:“种葫芦是个技术活,从选种开始就得格外用心。不同品种的葫芦对土壤、水分和光照的要求各不相同,必须时刻关注它们的生长状况。拿绾结葫芦来说,对温度要求较高,在大棚里种植,既能缩短生长周期,又能大大提高工艺操作的成功率。”
崔海东说:“绾结葫芦历史悠久,唐朝时就已出现,制作难度极大。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依赖于葫芦的自然生长条件,可谓三分手艺、七分天成。”
崔海东展示了他的得意之作——长2.8米的《56个民族大团结》绾结葫芦。这件凝聚了他和弟弟崔海瑞20余年心血的作品,由56个大小均匀、皮质细腻的葫芦绾结而成,寓意着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团结一心。
如今,崔海东的葫芦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他还积极带徒授艺,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绾结葫芦。
非遗技艺 见证艺术奇迹
九间房村堪称葫芦艺术殿堂,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在这里激烈碰撞、交相辉映,诞生出一件件独特的葫芦艺术品。走进建兵精品葫芦工艺坊,陈列架和墙壁上摆满了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工艺葫芦,让人目不暇接。
工艺坊主人苏建兵和妻子于敏香热情地展示工艺葫芦的制作过程。首先是选料环节,形状饱满、表皮光滑的葫芦是制作精美工艺品的基石。接着进行去皮、晾晒,使葫芦干燥定型。随后便进入最为关键的加工阶段,包括烙画、雕刻、彩绘、掐丝等多种工艺。
于敏香拿起电烙笔,现场演示烙画工艺。只见她手法娴熟,电烙笔在葫芦表面轻轻游走,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图便跃然而出。她分享:“烙画讲究火候和力度的精准控制,需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我们不仅传承传统烙画技艺,还结合现代元素,创作出许多新颖图案,深受游客喜爱。”
浮雕工艺葫芦和掐丝工艺葫芦也是工艺坊的特色产品。浮雕工艺通过雕刻使葫芦上的图案立体感十足;掐丝工艺则借鉴了景泰蓝的制作方法,将金丝或铜丝掐成各种精美的图案,粘贴在葫芦表面,再填充天然矿物砂颜料,色彩艳丽,经久不褪色。这些精美的工艺葫芦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产业发展 激发经济活力
大城葫芦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目前,大城县葫芦种植产业带动加工、制作和销售等从业人员近千人,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上下衔接的完整产业链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商成为工艺葫芦销售的重要渠道。苏建兵便是最早一批敏锐“触网”的葫芦种植户,他通过网络平台直播销售工艺葫芦,打破地域限制,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订单,销售额逐年增长。
在葫芦从农产品向工艺品、商品的转变中,农民也实现身份蜕变,成为民间艺术家。他们带着大城葫芦参加各地葫芦节,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还拓展了社交圈。每年葫芦收获季,众多国内收藏家、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集聚九间房村,交流探讨并挑选心仪的葫芦。一些游客在此体验田园采摘的乐趣,感受葫芦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葫芦产业不仅是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更是文旅融合的新兴力量。大城县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工艺,开发出多样文创产品、葫芦工艺品和生活器皿,不断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大城葫芦因此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其中天鹅葫芦造型逼真、姿态生动,荣获2015年首批“廊坊市十大旅游商品”称号,2018年斩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铜奖。
如今,葫芦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大城葫芦已成为继红木家具之后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