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显示屏行业在内卷与开拓中一路走来。从技术端的Mini/Micro LED与COB/MIP/COG,到应用端的AI融合与细分场景,再到市场端的海外掘金与渠道下沉,行业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市场表象的迷雾慢慢消散。
2025年,显示屏行业在内卷与开拓中一路走来。从技术端的Mini/Micro LED与COB/MIP/COG,到应用端的AI融合与细分场景,再到市场端的海外掘金与渠道下沉,行业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市场表象的迷雾慢慢消散。
头部企业也已悉数亮剑,在整体战略层面,利亚德聚焦“显示+文旅+AI与空间计算”三大核心板块;洲明科技将“LED+AI”业务提升至集团头号战略高度;艾比森将技术领先置于战略核心地位,聚焦LED行业前沿发展方向;奥拓电子围绕“AI+视讯”战略,深耕优势细分行业;雷曼光电绿色发展纳入核心战略,持续加码绿色技术研发......各家都在用实际行动定义自己的未来。
然而,企业布局背后更深层次的发展逻辑、细分赛道的真实温度,以及巨头跨界带来的潜在影响,才是预判未来的关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总监余彬先生近日在2025自发光显示产业研讨会上的分享,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表象之下的市场全貌与未来趋势。
LED显示市场整体趋缓,区域分化明显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今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预计为75.2亿美金,同比仅微增1.2%,小间距产品依然是市场成长的主要动力。
从区域市场来看,今年国内市场终端需求和价格表现不理想,高端产品受到影响。一方面,上半年内蒙古的“面子工程”事件对P1.0以下高端屏的采购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禁酒令等其他宏观措施也对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在技术端,COB与MiP的竞争仍在持续。
欧美市场同样面临挑战。美国对等关税不仅冲击了显示屏制造端,也对终端需求造成了抑制。例如,美国民众娱乐支出的下降,直接导致好莱坞电影公司投资减少,虚拟拍摄产品的表现随之走弱。尽管如此,今年欧美市场并未出现负增长,大致维持在微幅增长的水平。
亮点来自于亚非拉市场。亚非拉市场今年仍保持增长态势,是支撑整个行业维持正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符合LED显示屏行业一贯的发展规律:一项新技术(如小间距)总是先由国内政府采用,放量降价后推向民用市场,再渗透至欧美发达经济体;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探,最后进入亚非拉等市场。目前,亚非拉正处于这一轮发展阶段的上升期。
技术路径分化,P1.0短期承压与COB高速渗透
正如前文所述,新技术在发展初期需要依赖政府需求带动。在疫情之后,国内相关支出明显下跌,导致P1.0以下产品目前推广困难。但长期而言,P1.0以下产品仍是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未来随着成本下降及新应用场景的开拓,该市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与P1.0的短期承压形成对比的是,COB技术正迎来高速渗透期。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今年全球COB产值将达到8.15亿美金,同比增长25%。
COB技术在带来新需求的同时,更多是扮演了行业内的替换角色。以P1.2间距为例,COB正快速渗透原属SMD的市场,并且今年已开始向P1.5、P1.8间距渗透。值得注意的是,COB厂商在P1.0以下推广遇阻后,正转向推广P1.2至P1.8间距的产品。
COB的快速成长跟行业的投资密不可分。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COB产能在2024年约为6万㎡/M,预计今年将达8.87万㎡/M,新增产能约2-3万㎡/M。在这超过2万㎡/M的新增产能中,很大部分来自LCD面板厂商的投资。
可以说,传统LCD面板厂进入该行业已是确定的趋势。继BOE京东方进入后,今年TCL华星、惠科、创维亦纷纷在COB领域建立产线,LCD厂商的进入将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在配套的驱动IC方面,该领域厂商众多。虽然集中度高,但不同于控制系统,显示屏驱动IC领域仍不断有新厂商进入。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今年全球LED显示屏驱动IC市场规模预增2%,前五大厂商市占率超8成。
细分应用市场的三大看点
在宏观市场趋于平缓、技术路径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增长的动力最终需要落脚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那么,在一体机、电影院和租赁等关键的细分赛道上,市场的实际表现又是如何?
一体机市场
一体机去年的增速超出预期,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一体机产品早期主要面向政府及大型国企,价格高昂。这几年虽然成本下降,但在民用市场渗透率依然不高。然而,在欧美国家,一体机在会议、教培等场景的需求增长明显。
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5年LED一体机出货量达到12,850台,预增26%,预计海外市场比重超过6成。对于一体机厂商而言,经营海外渠道至关重要。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在产业集中度方面,2024年前五大厂商市占率接近9成,不过进入该领域的厂商越来越多,预计未来产业集中度将会有所下滑。
产品规格方面,一体机产品目前主要以130-140英寸的产品为主,比重超过5成,分辨率以2K为主,产品对应间距约P1.5。技术方面,由于是以P1.5产品规格为主,因此SMD LED技术仍占据主流,不过推出COB技术一体机产品的厂商越来越多。
至于何时能进入消费级(To C)市场,目前来看仍面临困难。尽管一体机价格持续下降,但现阶段主要仍面向To B市场。从B端转向C端,不仅是价格问题,还涉及售后体系和产品稳定性。厂商在C端市场的交付能力尚不成熟,贸然进入可能损害品牌声誉。
电影院市场
电影院市场是近两年增长较快的另一应用场景。
从终端安装量看,截至今年Q3,统计新装屏幕逾80块,主要集中在国内。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今年全球新装量将达140块,同比增长75%。
同时,影院屏幕规格亦有明显变化,16米和20米规格的比重显著增加。尤其在国内,影院若计划安装大规格巨幕,LED方案相比IMAX在色彩表现上更具优势。LED显示屏安装量的增长,得益于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目前10米左右2K屏幕,安装成本已降至数十万元)。
产值方面,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5年电影院LED显示屏市场规模将成长至3,600万美金,同比成长60%,不过整体规模目前依然较小。然而,市场潜力巨大,全球约有20余万个影院,其中高端影院约2至3万家,而LED显示屏的安装量目前仅为百块级别。
更重要的是,LED屏为电影院带来了新出路。LED屏使其能承载线下活动、直播现场(如洛杉矶的宇宙体验酒吧),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LED给电影行业带来的新希望。
租赁市场
租赁市场的未来增长逻辑保持不变,演唱会等活动使用的屏幕数量持续增加。尽管近年受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市场表现有所放缓,更换周期亦有所延长,租赁屏也正朝间距微缩化发展。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5年全球LED租赁显示屏市场规模将达到16.14亿美金。
产业竞争格局加速演变
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迭代正在重塑LED显示行业的版图。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产业链上的“玩家们”,无论是芯片、封装还是终端品牌,都在加速调整自己的身位。
芯片端:LCD厂商正积极进入该领域,其目标不仅是Mini LED,也包括Micro LED。由于芯片是Micro LED成功的关键环节,LCD大厂正从最源头的芯片产业抓起。继2017年兆驰之后,今年惠科也已确定入局,预计芯片行业将迎来新的竞争态势。
封装端:目前主要是MiP和COB两种技术竞争。MiP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转向Micro LED芯片封装,其降本逻辑关键在于芯片尺寸。目前许多厂商已在尝试使用Micro LED芯片制造MiP。MiP与COB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未来两种技术将并存发展。
显示屏终端:如开篇所述,LED显示屏的发展逻辑遵循从政府到民用、从国内到海外的渗透路径。目前P1.0以下产品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企业营收仍主要依赖常规小间距及户外产品。P1.0以上的成熟产品已进入向亚非拉市场快速渗透的阶段。因此,厂商均在积极布局海外渠道,即便是以往主攻国内市场的厂商,亦纷纷转向海外。终端品牌商当下的竞争态势十分明确:既要布局当前的海外存量市场,也要为未来的P1.0以下市场做好技术和应用准备。
竞争加剧,亦是行业升级契机
最后,余彬先生从市场和竞争两个角度进展总结:
市场方面, 长期看来,未来LED显示屏市场三大增长趋势不变:继续向非发达经济体市场渗透,继续向中小型客户渗透,继续向新兴应用推进。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9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102亿美金。
而在产业竞争格局方面,今年LCD厂商的大举进入已成为关键变量。短期内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且必将对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未来面板制造与终端品牌的分工将更加明确,形成品牌厂专注渠道建设、制造厂深耕工艺的专业化模式。
同时,LCD厂商的进入也为LED行业带来了巨大发展契机,这些巨头有望将LED产品带入全新市场,把目前年产值约500余亿的行业推向新的高度,这一点值得业界共同期待。
文:LEDinside Mia
来源:LEDins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