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周光编辑| 王楠初审| 高向东
文| 周光
编辑| 王楠
初审| 高向东
说起央视主播海霞,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个端坐在《新闻联播》里的知性女主播。
2023年,51岁的她突然从这个金字招牌位置上退了下来,很多观众都懵了,好端端的怎么就不播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转身就去了河南大学当副校长。
这个决定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她那位大名鼎鼎的老公又是谁?
海霞这个名字在央视可是响当当的,22岁就坐上了央视主持台,这在当年简直是个奇迹。
1994年,刚毕业没多久的她就成了《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的主持人,整个台里没有比她更年轻、台龄更短的播音员了。
这姑娘能有今天这成就,跟她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她爸是外贸干部,妈是语文老师,从小家里对她的语言能力培养特别重视。
她妈妈那会儿教语文,普通话说得特别标准,对海霞的要求也严得不行。
小时候海霞就跟着妈妈学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哪个音不准都要反复练到满意为止。
就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海霞的语言天赋慢慢显露出来了。
她妈妈更是了不得,带着海霞参加了三次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次次拿冠军。
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小事,说明这孩子的语言功底确实扎实。
高三那年,海霞妈妈为了女儿的前途四处奔走,硬是给她争取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报名资格。
这所学校可是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摇篮,能进去的都是万里挑一的苗子。
考上大学之后,海霞更拼了。
每天天还没亮,宿舍楼里第一个起床的准是她。
别的同学还在被窝里做梦,她已经跑到操场上开始练嗓子了。
发声、吐字、气息控制,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最狠的是,她还用了个古老的练习方法——含石子练发音。
就是嘴里含着小石头子,还要把话说清楚,这得多大的毅力啊。
石头在嘴里硌得慌,说话还得保持清晰度,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种苦不是一般人能吃下来的,海霞愣是坚持了整整四年。
1993年大学一毕业,海霞就进了央视,不过一开始她被派到江苏无锡电视台实习。
这一年的基层经验让她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也磨炼了她的心态。
1994年回到央视后,海霞的机会来了。
台里让她主持《晚间新闻》,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海霞接手之前,这个栏目的收视率才2.5%,说实话有点惨淡。
海霞上岗之后,整个节目的气质都变了。
她语速快但吐字清晰,播报新闻时既专业又有亲和力。
观众看着舒服,自然就愿意看。
没多久,收视率就开始往上蹿,最后竟然飙到了21%。
这个数字在当年可是个爆炸性的成绩,台领导都惊呆了。
2000年,海霞的事业正在上升期,她的个人生活也有了着落。
这一年她跟清华大学的教授罗永章结了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罗教授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还曾经在制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
两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按说应该都忙得脚不沾地。
2002年女儿出生后,家里更需要人照顾了。
罗永章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辞掉了科学家的工作。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个首席科学家,前途无量的职业,说辞就辞了。
罗永章的理由很简单,妻子的事业正在关键期,家里总要有人顾着,他愿意做那个退后一步的人。
从那以后,照顾女儿、打理家务这些事基本都落在了他身上。
海霞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背后确实离不开这个男人的支持。
2004年,海霞拿下了全国最喜欢的"新闻主播"第一名,这个头衔让她在央视的地位更加稳固。
2007年,她终于坐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这个位置可是无数播音员梦寐以求的。
在《新闻联播》里,海霞和大学同学康辉搭档了13年。
两个人从学生时代就认识,工作上的配合更是天衣无缝。
海霞语速快,康辉稳重大气,两个人一搭配,节目效果特别好。
13年的时间里,他们的配合基本上零失误,这在直播节目里简直就是个奇迹。
海霞在《新闻联播》的那些年,赶上了不少大事件。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阅兵,这些重大历史时刻,她都坐在主播台上向全国观众播报。
每次直播之前,她都要把稿子看上无数遍,每个字的发音都要在心里过一遍。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她赢得了观众的信任,也让她拿到了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2023年,海霞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从《新闻联播》退下来。
51岁对于主播来说正是黄金年龄,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离开。
离开央视之后,海霞的新身份让人更意外。
她去了河南大学,担任学术副校长。
这个职位可不是挂个名那么简单,是真要干实事的。
海霞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社会。
有人说她是被央视"除名"了,这话说得有点过了。
实际上海霞这是主动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
在央视干了快30年,她见过了最辉煌的舞台,也经历了无数个紧张的直播夜晚。
到了这个年纪,她想换个活法,想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海霞有个外号叫"语速最快的女主播"。
这个称号听起来挺风光,背后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要想播得快又播得准,没有长年累月的训练根本做不到。
她每次上播音台之前,都会把稿子反复练习,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几十遍。
每个字的发音、每个句子的停顿、每段话的语气,都要在心里过无数遍。
直播的时候更是神经高度紧张,一个字都不能错,一秒钟都不能卡。
观众看到的是她在镜头前从容不迫的样子,看不到的是她为了这份从容付出的汗水。
有时候为了一个发音,她会在家里练上一整天。
有时候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播报节奏,她会把自己的播报录下来反复听,找问题、改问题。
海霞在央视的这些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当家花旦,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现在她选择离开这个让她名声大噪的舞台,去做教育工作,这份勇气和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很多人到了这个位置,会选择继续待着,毕竟这是个铁饭碗,待遇好、地位高。
海霞却觉得人生不该只有一种可能,她还想尝试更多的事情。
河南大学对她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那是她的家乡,她从小在那里长大,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现在回去当副校长,她可以把自己在央视学到的东西,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都传授给学生们。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价值实现方式。
结语海霞这个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就是个标杆。
从22岁坐上主播台到51岁功成身退,她用近30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专业和敬业。
她背后有个愿意为她放弃事业的好老公,有个跟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更有她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现在她选择去大学当副校长,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换个舞台继续发光发热,这才是海霞的人生态度。
信息来源:中央电视台官方资料库 河南大学官方公告 《中国播音主持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年) 《央视主播访谈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