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不想写关于中美关税的内容了,因为这类内容基本不给流量,但前段时间发表在知乎的那篇文章(头条号上是“中美关税协议中美国获得的好处和对未来的意义”)下面的评论区总有不懂的说关税的数字说的不对。
原本不想写关于中美关税的内容了,因为这类内容基本不给流量,但前段时间发表在知乎的那篇文章(头条号上是“中美关税协议中美国获得的好处和对未来的意义”)下面的评论区总有不懂的说关税的数字说的不对。
我就是干外贸物流这行的,天天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对观点不同可以评判但具体到行业数据这块是不可能错的,我是靠这个吃饭的。那就再详细说下中美关税的具体数据和目前的影响,虽然我非常不爱写和工作相关的内容。
关于中美关税到底是多少,要细说就要从历史上说起,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分了几个批次加征关税,
首先是2018年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中国商品发起调查并于7月开始分批次加征关税,就是人们常说的301关税税率。
这次加关税总共加了四轮,每轮针对的是不同税号的不同商品。
第一轮:2018 年 7 月 6 日,美国对第一批价值 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涉及 818 个类别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第二轮:2018 年 8 月 23 日,美国对第二批价值 16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涉及 279 个税号,主要包括化工、医疗设备等产品。第三轮:2018 年 9 月 24 日,美国对价值 200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 关税,后于 2019 年 5 月提高至 25%,这批商品主要是消费品、日用品等。第四轮:2018 年9月美国宣布对约 300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 7.5%-10% 关税,分AB两个阶段实施,涵盖消费品、电子产品等。2020 年 1 月 15 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这四轮加的关税只有第四轮的B阶段暂停没有实施,但其它三轮加的税都保留了。
2021年特朗普下台后,拜登上任却没有取消特朗普时期的关税,仅对部分商品进行了豁免或调整,所以总体上看继续维持对华商品约25%的关税水平。
2023年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重新审核了依据301条款对中国产品加的这些关税情况,并宣布在维持绝大多数关税不变的情况下恢复对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如涉及美国急需的一些原料药、医疗耗材和部分工业设备等。
2024年上半年美国派数名高官访华谈判关于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在没有谈成满意效果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宣布对部分中国商品再次实施新的关税上调,特别针对中国当时推崇的新三样产业,具体内容是2024年8月对以下三类产品加征部税:
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高到100%;太阳能电池关税从25%提高到50%;钢铁及铝产品:从0%-7.5%提高到25%。
另外自2025年1月开始对中国产的半导体芯片的关税从25%提高到50%。
接下来就是特朗普时期了。
2025年2月4日美国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正式加征额外10%关税,中国随即开展报复,宣布自2月10日起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2025年3月3日美国反报复宣布再加征10%的关税至20%,3月10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农业产品如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然后对等关税阶段了。
4月2日所谓的解放日那天特朗普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4月4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 34% 关税。4月9号美国报复中国的加税行为,将对华 “对等关税” 税率由 34% 提高至 84%,中国跟进加税至 84%。随后美国又将税率提至 125%,中国也同步调整至 125%,这时美国对中国进口的相当一部分商品综合税率已经达到 145%。5月12日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双方将4月2号后增加的对等关税同步降低到10%,持续90天,并计划90天后审查,如果审查失败,美国在10%的加税关税基础上再加征24%。如果还看不明白,简单的说下就是根据5月12号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取消了9号开始对中国同步加税报复的从34%到125%的那部分税率,并对原在2号宣布加征的34%的税率改为加征10%的基本税率。如果90天后双方没有谈拢,则恢复原定的34%的加征税率。至于4月2号前已经加征的那部分,并不受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谈判后当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税率是在4月2号前的原基础上加征了10%。
凡是还不明白这点,继续扯中美关税统一降到10%标准的,只能说你的脑子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进出口贸易规则。那你觉得是多少就是多少吧。
再说这一协议的达成对物流行业的冲击。
在特朗普上台后新的加税政策下,当时全球航运业的看法是美国试图把中国孤立出来,因为如此高昂的关税让中美航线上双互间绝大多数货物都不可能再进行操作。所以航运公司将中国这边富裕出来的运力和空箱调往了其他线路,比如说此前东南亚先得到90天的暂缓期,船东预料东南亚出货量增加,增加调度了更多空箱和航线调整。此外大量的包机停航直接影响了航空集装器从美国回国内的数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叠加,随着协议达成后双方进出口商都试图将没有赶在4月9日之前出海的滞压货物加速出港,导致美线海外运舱位都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供需矛盾导致运价大幅上涨,掀起一波“抢运潮”。
按照航运分析机构的数据,仅5月13日的订舱量就比上周飙升277%。
对于航运公司来讲,就是靠供应链危机挣钱的,于是多家船公司相继发布调价通知:
赫伯罗特宣布,从6月1日起,美线运费每个大柜上涨3000美元。
达飞宣布美西运费将上调至每个40尺柜6100美元,美东运费涨至每个40尺柜7100美元。
地中海航运MSC则是美西基本港运费涨至每个大柜6000美元,而到美国内陆的多式联运运费则接近1万美元,涨到接近疫情时的水平。
总的来看,市场上普遍认为中美在90天缓冲期后会继续对抗,所以要赶在90天窗口期集中出货,也就导致舱位愈发紧张。
更搞的是航运公司们借此把中国到欧洲和地中海的航线价格也涨起来了。
MSC宣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所有远东港口至所有北欧、地中海和黑海港口的运费上涨约70%左右。紧接着赫伯罗特和达飞也宣布远东港口至欧洲的运费上涨。
从疫情到俄乌冲突,再到如今的关税博弈,航运业这几年多次依托 “危机” 实现运价暴涨。虽然这种 “红利” 本质上是供应链扭曲的产物。而外贸型生产企业却面临成本激增与订单波动的影响,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预计90 天缓冲期后,若谈判破裂,运价可能再度剧烈震荡。
来源:青花大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