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这回是公开叫嚣起来了。事情在几天里从国会发言、媒体口水,迅速变成外交层面的正面交锋。日本这边有人喊“宣战”,有人要驱逐中国外交官;中国这边既有带刺的口头回击,也有拿出法律条文来讲道理。气氛一度挺紧的,不像以前那种你来我往的暗暗较劲,变成了明面上的对峙。
中日这回是公开叫嚣起来了。事情在几天里从国会发言、媒体口水,迅速变成外交层面的正面交锋。日本这边有人喊“宣战”,有人要驱逐中国外交官;中国这边既有带刺的口头回击,也有拿出法律条文来讲道理。气氛一度挺紧的,不像以前那种你来我往的暗暗较劲,变成了明面上的对峙。
倒着说回去。11月9日,驻大阪的中国外交官薛剑又出来发声了。这回他把话题撂得更开,从外交条约、战后秩序谈到联合国宪章,一条条把日本右翼那些论调挑出来反驳。光是法律层面的推演就很硬,但他没只停在法律上,还把目光拉回历史,把长期被忽视的琉球问题摆上台面。这一说,等于从台海话题把争论扩到历史账单上,日本国内的防线一下子被戳了个窟窿。
再往前一点,是11月8日的那句重话。薛剑用日语说了句极锋利的话:若日方插手台海,中国将“毫不犹豫斩下你们肮脏的头颅”。这话一下子把日本舆论点着了。有人把它定性为挑衅,有人要求驱逐,有媒体把它写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证据。不管怎么看,这种措辞让双方气氛更易激化,不再是温吞的外交试探。
引爆这一连串发言的起点,是11月7日日本国会上高市早苗的那句话。她重申“台湾省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直说如果中国动台湾,自卫队会出动。这话背后的用意很明显:一是向保守派示强,二是为自卫队扩编、增加预算找理由,三是拉拢美方靠山。在日本国内,支持“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逻辑,民调上有大概八成左右的支持率,这给她提供了政治操作的空间和底气。
把目光再拉远一点,琉球并不是突然被翻出来的老账。早在2023年,中国代表孙磊就把琉球主权问题带到了联合国的讨论里。事情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琉球的归属从来没有得到盟国一致的正式确认。1971年,美日之间有个《美日琉球协定》,把琉球的行政管理权从美国交回日本,但那只是美日之间的安排,并非盟国共同裁定的结果。波茨坦公告当年也提到,日本被限制的领土是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和盟国认定的几个小岛,琉球并没有被明确列进来,这就给后来关于主权的争论留下了空间。
细节里更有故事。琉球被日本纳入版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79年设立冲绳县。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琉球语言和文化遭到压制,很多人被要求改名改习俗,集体记忆被同化。二战时期岛上的代价更惨,平民死伤惨重,女性受迫害的报道多,让人难以直视。战后美军大量驻扎在琉球群岛,军事基地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也带来了治安隐忧。公开记录里,从1972年到2023年,驻日美军在琉球发生的刑事案件超过6200起,里面有强奸、杀人、污染等严重案件。2022年还有视频显示,装备齐全的美军在民区巡逻,这些都让当地居民感到不安。
在地方政治上,这事儿也牵动感情。琉球知事玉城丹尼曾公开批评日本中央对美军的态度,他一句话很直白:对美方的恭敬,比某些徒弟对师傅还虔诚。玉城是混血,他的背景让这番话更显分量。岛上不少人开始重新问自己是谁,有的人在街头纪念与中国福建的历史渊源,这样的活动在日本媒体有时会被描绘成“受中方影响”,甚至有人把这些文化回溯扣上“间谍活动”的帽子。问题变得复杂:不光是国家之间的领土争论,还有身份认同、民生现实、历史记忆互相交织。
回到当前外交场面,这一轮冲突把原来围绕台海的焦点,扩展成历史与法律的争论。日本把是否介入台湾作为内部政治工具,中国则把琉球的历史和法律问题拿出来反击。接下来,双方在联合国、国际会议上互相发声的概率会更高。中国可能会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琉球的历史证据和法律主张,试图把讨论从台海移向更广的历史与国际法层面。
从过程上看,这事儿有明显节奏:先是国内政治上的强硬表态,然后外交官的强烈回应,接着搬出法律和历史证明,最后到指向具体地方的问题与民生证据。每一步都有细节被媒体和社交平台放大,民众情绪也被迅速激活。你能看到,信息不是简单来回,很多是把过去的档案、纪实、地方声音拉出来对照,像是把一张张旧账单摊在桌上。
还有个现实:驻琉球的美军存在并不只是政治口号那么简单。基地带来的噪音、污染、交通限制、以及偶发的刑事案件,都是岛上居民每天得面对的困扰。这些日常的苦楚,也是当地政治声音能够被听见的土壤。中央政府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会影响岛内民心,也会被外界看作是日本在安全和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体现。
媒体的角色也变得重要。国内外媒体各有角度和立场,能够把外交发言放大、解读、甚至重构。在这种情形下,信息流动非常快,但也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社交平台上,短板信息和情绪化话语传播更快,这让紧张关系更容易被放大成对抗。
现在两国的外交官和政界人物都在忙着表态、备稿、回击。媒体继续追踪,专家、学者上节目做解读,岛上的居民照旧过日子。外交桌上的话一条接一条,但这些话背后牵扯的,是历史记忆、法律文本、地方现实、还有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眼下每天都会有新的声明、新的视频或者新的街头活动出现,场面在持续发酵,像一锅还在慢慢炖的汤,谁也说不准会冒出怎样的新味道。
来源:喜庆的帆船nUH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