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这水,劲儿大、水清,俺们再也不喊‘水小’了!”11月15日,行唐县城寨乡张家庄村村民张大爷一打开水龙头就笑得合不拢嘴。从“凌晨接水”到“24小时清水长流”,这样的变化要归功于该县县委巡察组的进驻。
“现在这水,劲儿大、水清,俺们再也不喊‘水小’了!”11月15日,行唐县城寨乡张家庄村村民张大爷一打开水龙头就笑得合不拢嘴。从“凌晨接水”到“24小时清水长流”,这样的变化要归功于该县县委巡察组的进驻。
随着行唐县第十轮巡察“回头看”全面启动,县委第五巡察组进驻城寨乡后将“政治巡察”与“民生温度”深度融合,把监督“探头”精准对准群众急难愁盼。经过一个多月的下沉攻坚,成功破解张家庄村近十年的“用水难”问题,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书写了“巡察为民”的民生答卷。
“不设会议室座谈,直奔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听真话。”这是巡察组进驻首日便立下的规矩。工作中,组员带着笔记本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用“拉家常”的方式敲开村民家门。“大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在村民陈婶家,巡察组问题刚问出口,陈婶便无奈地说:“俺们村十年没好好用过自来水了!水管成天滴滴答答……”她指着院角摞成小山的塑料桶和水缸说:“这些存水家伙什儿,快比俺孙子的年龄都大了!”
随着走访深入,问题逐渐清晰——村民“吃水难”成了压在心头的“大石头”。
巡察组连夜梳理问题清单,组长带队逐户核查,拧开村民家中的水龙头记录水流时长,沿着管网走向排查漏水点。调查发现,问题的“病根”埋在十年前,2015年村里实施管网改造时新铺设的管道与原有铸铁管道衔接混乱,导致整个供水系统像一团“乱麻”,管网漏损率高,每逢用水高峰,末端住户几乎无水可用。
“问题找到了,整改方案必须科学、长效!”巡察组当日即向城寨乡党委和村“两委”下发《立行立改通知书》。乡党委连夜召开专题会,成立由包村干部、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用水问题攻坚小组”,并随即邀请县水利局技术专家现场指导。
整改方案聚焦“清乱、强网、严管”,组织专业施工队逐户排查,拆除私搭乱接的37处违规水管,重新设计供水管网布局,并制定《张家庄村用水管理办法》,明确“节约用水、严禁私接”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同维护供水设施。
今年“十一”假期,巡察组干部放弃休息,连续三天到施工现场督进度、查质量。“管道接口必须用热熔技术密封”“完工后要做一次全管网压力测试”……组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整改细节。
10月中旬,随着最后一段管网铺设完成,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村民拧开阀门就能洗菜做饭,彻底告别了“用水难”。村民代表特意制作了一面“巡察为民解难题 清泉润心暖民心”的锦旗送到巡察组驻地。
“巡察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该县县委第五巡察组组长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行唐县委巡察机构始终坚守“政治巡察为人民”的定位,聚焦教育、医疗、饮水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通过“巡察+整改+治理”闭环机制,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件,用“常态化”的监督巩固成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巡察就在身边、整改就在眼前”。(记者 张静雯)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