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是解读中华文明密码的一把关键钥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6:00 1

摘要: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符号之一。2025 年 9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正式确认青海尕日塘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石刻。刻石文字中的“采药昆仑”,再度让“昆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符号之一。2025 年 9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正式确认青海尕日塘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石刻。刻石文字中的“采药昆仑”,再度让“昆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昆仑的多维价值意蕴

今天人们关注的昆仑,首先是按照现代地理学知识界定的昆仑山脉。这一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进入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 公里,被称为“万山之祖”。黄河等大河发源于此,“河出昆仑”即黄河源于昆仑的说法,是昆仑文化最重要的标志。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昆仑具有非凡的意义。神话中的昆仑位列西北乾位,被视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下都”,也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西王母与不死之药”“后羿登昆仑求药”等都涉及昆仑,使得昆仑的神话意义深入人心。《淮南子》称昆仑“高万九千里”,核心功能为“通天”,是中华民族天崇拜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网络中,从历史源流、文化象征和当代意义看,昆仑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昆仑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贯穿中华文明史的精神符号,其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等概念的认知变迁。

神话中昆仑的意义转换。说到昆仑,人们都会想到《山海经》《淮南子》等历史文献,从这些记载看,昆仑有着以下三重属性:

第一,层级性的神圣空间。《山海经》中所说的昆仑,是西王母等众多神仙居住的一座神山。昆仑有“九重”,由陆吾神看守,上有不死树、琅玕树等神物,西王母“穴居”于此。其功能是“帝之下都”,即天帝在人间世界的都城,是连接天地的通道 (天梯)。[1]有了这个层级的神圣空间,实现了天地一体,反映了先民对世界中心、宇宙秩序的想象与定位。到《淮南子》中,昆仑的形象进一步系统化、仙境化。一方面,该书继承了《山海经》中空间的层级性,仍然将昆化视作“百神之所在”;另一方面,又给昆仑设置了悬圃、凉风之山等宜于人居的结构,从而将昆仑从纯粹的神界变成了凡人可企及的仙境。

第二,天梯,即连接天地的“建木”。昆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具有人们很难企及的高度,因而被想象为连接天地、形成宇宙层级秩序的纽带。[2]《淮南子》将昆仑视为递进式的三层结构,强化了昆仑作为天梯的属性。昆仑连接了原本隔绝的天地,在人们的早期信仰中,只有神才能沿天梯往来于天地之间,但汉代以后,昆仑成为凡人可企及的仙境。汉代的器物中,博山炉作为熏香器具,在造型上模仿“昆仑仙山”,说明昆仑神话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社会秩序的象征。玉在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作为礼器使用。从考古材料看,昆仑山是中国最重要的玉产地之一,如距今 4000 年的齐家文化玉器,甘肃及青海地区的玉琮、玉璧,都与 《禹贡》 所述的“昆仑玉”存在工艺上的关联,昆仑因而发展为礼制形成的秩序空间。史籍记载,昆仑是黄帝取玉膏祭天的礼制空间。传说中黄帝在昆仑举行祭天仪式,目的是实现“地—人—天”的循环,用玉膏达到人与神直接沟通的目的。古人认为昆仑是天梯,也是神灵居所,因而,昆仑具备“连接天地”的特质,而产于昆仑的玉膏作为媒介,更是将昆仑的神圣性物质化。[3]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与古印度的须弥山等相关传说类似,围绕昆仑的神话和记载也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对宇宙神圣中心的想象。但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作为天地之间纽带的昆仑,与人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昆仑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国人的天崇拜,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天下观”的重要来源。

地理认知中疆域统一的隐喻。昆仑是中国人天崇拜的意义表达。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是一个非常具象的概念,有“天圆地方”的结构,有“天似穹庐”的形态。总体上看,人类居住的地方是被天笼罩的,人与万物都处于天的下方,因而天地之间的关系,就是天覆盖了人类所认知的万物。[4]中国人认为世界就是天下,天下一家。这样的宇宙观产生了“河出昆仑”与“天命所归”的叙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史记》《禹贡》 等典籍都有“河出昆仑”的记载,昆仑被确立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与文明发祥的象征。因而,昆仑地望的确定,也就成为国家疆域与主权的表述。

前段时间发现的青海省尕日塘秦代石刻,说明在秦代,人们已经将黄河源区视为昆仑。过去,从中国出发认识昆仑的起点是汉武帝根据 《禹贡》 和张骞的见闻,将西域于阗的南山命名为昆仑,这实际象征着汉的疆域抵达了传说中的神域,将神居之地纳入了汉的版图,彰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理想。通过这一行为,将西域纳入昆仑神话体系。历史学家顾颉刚根据昆仑神话中的地望,提出“昆仑移动说”,认为昆仑在人们的认知中,从甘肃、青海向新疆扩展的过程,是中国人逐步认知西部边疆的过程。唐代至清代,先后将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冈底斯山等纳入昆仑山系认知范围,乾隆时期将新疆南部山脉定为“昆都伦山”。所有由中央政权确立的昆仑地望,都是当时人们对国家地理结构的表述。天崇拜、天下一家,成为昆仑这一文化符号的内在意义。

文学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意象。昆仑作为超越地理概念、贯穿中华文明史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号,成为文学艺术中永恒的原型与母题,被历代文人称颂。

在诗词歌赋中,有屈原 《楚辞》 中驾龙车、登昆仑的浪漫求索,有李白“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飘逸想象,昆仑是诗人笔下超越尘世、追求理想的精神高地。在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如诗人阮章竞的 《漳河水》 等作品中,昆仑常被用作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被赋予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磅礴力量。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是对昆仑意象最具现代性的重塑。词中“横空出世,莽昆仑”将其视为古老中国的象征,而“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豪情,则赋予了昆仑国际主义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完成了昆仑从神性到民族性再到革命性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历代山水画,尤其是青绿山水画,常以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意象暗合昆仑仙山之景,成为文人心中理想的彼岸世界。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昆仑再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空间。在不断发展的网络文学和各种影视作品中,昆仑意象无处不在,成为推动剧情、构建宇宙的关键元素,它借助现代视觉技术,从文字想象变为可感可游的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展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弘扬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的昆仑文化

昆仑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从文化的视角看,昆仑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个流动的、充满张力的概念。它的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被不断更新。在古代,它从神界演变为仙境,从帝国疆域表达演变为天下一家的国家观,完成了从外向内的哲学化过程。在近代,它又从天下观演变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昆仑的革命性表达,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在国泰民安的当代,昆仑的中华文明之源意义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深入人心。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性记忆。昆仑作为天崇拜的载体,是中国古代天命观和天下一家思想的根基。昆仑是天与天神的统一体,是中国人天命观的来源。在中国,天命观代表着古代先民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集中观照和认识,并以天人相应的知识体系规范个体思维与行为方式。在天命观的指导下,无论居处,无论族群,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解释为天下一家。这样的根基性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来源。

昆仑与黄河的关系,塑造了中国人的山水体系。“河出昆仑”是这一山水体系的表达,[5]在这一表达中,昆仑是天之柱、地之脐,是神圣世界的中心,有着作为神圣秩序礼制空间的独特地位。而黄河从西向东流过中国,滋养了华夏文明,沿着黄河西行,就可以到达昆仑。因此在关于昆仑的叙事中,“河源”成为标志性的地点。实际上,在古代文献中,夏商周至秦汉时期,“河”通常专指黄河,“黄河”一词稍晚才出现,所以随着黄河溯源的过程,昆仑地望也不断西移。以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确定河源的行为为指引,历朝历代开展了绘制舆图、祭山、封河神、建庙宇等一系列行为,昆仑与黄河的山水体系观念深入人心。[6]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代表。学界的研究表明,昆仑起初并非中原山岳体系中的山,在早期文献的记载中,昆仑就与西部地区关系密切。在 《山海经》 中,虽然对比不同参照系来看,昆仑山的相对位置或在西南,或在西北,甚至西极,无法确定其具体所在,但昆仑山位于西部地区,则没有疑问。昆仑能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共同融汇到中华文明中的历史过程。[7]

因此,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参考文献:

[1]方韫译注.山海经·大荒西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巫新华,韩子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J],西北民族研究,2021(02).

[3]叶舒宪.万年大历史观重审昆仑文化源流 [J].青海社会科学,2024(03).

[4]巫新华.昆仑的天崇拜与腾格里崇拜文化意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2).

[5]米海萍,张海鑫.“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文化诠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5(03).

[6]鄂崇荣,高文侠.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河源昆仑”的历史实证与价值意蕴[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2).

[7]霍巍.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J].青海社会科学,2025(0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