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政坛最近被杰弗里·爱泼斯坦的名字搅得不得安宁。国防部一纸命令,让司法部必须彻查爱泼斯坦和民主党高层的关联,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名字赫然在列。
文 /编辑 揽星序
美国政坛最近被杰弗里·爱泼斯坦的名字搅得不得安宁。国防部一纸命令,让司法部必须彻查爱泼斯坦和民主党高层的关联,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名字赫然在列。
克林顿的发言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反驳,说这就是典型的转移焦点,纯属无稽之谈。可另一边,共和党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的处境更受关注——她公开表示,在特朗普发表相关言论后,自己收到了不少威胁。
有意思的是,爱泼斯坦的前受害者们集体发声,站到了格林这边。这些曾被黑暗吞噬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推动真相曝光的人。
这场风波里,最让人意外的是特朗普的态度,他之前一直死死捂着爱泼斯坦的文件,坚决反对公开,可现在突然变了卦,催着众议院共和党人在明天的投票里支持公开。
《纽约时报》记者深挖发现,特朗普转变立场前一晚,还在抱怨民主党拿爱泼斯坦说事,就是为了掩盖共和党的政绩。他原话是这么说的:“他们拿杰弗里·爱泼斯坦说事,就是为了掩盖我们政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种180度大转弯,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共和党内部推动公开的呼声早就压不住了,就算特朗普不点头,投票也会照常进行。他这时候站队,更像一场顺水推舟的政治算计。
白宫内部人士向《华盛顿邮报》透露,特朗普早就烦透了爱泼斯坦这个话题。民生负担、移民问题这些他想重点推的议程,全被这件事搅乱了,他心里特别窝火。
上周白宫还在忙着劝共和党人别支持强制投票的提案,结果根本没人听。签名够了,议长迈克·约翰逊只能安排投票。特朗普一看硬拦不行,干脆反过来支持,省得落下“心里有鬼”的话柄。
特朗普的立场反转,还牵扯出共和党内部的一场暗战。就在这节骨眼上,之前跟特朗普闹得不愉快的格林,突然公开道歉,说自己以前用了不少“有害的政治言论”。
她的道歉声明写得挺诚恳:“我谦卑地表示,我为参与有害的政治纷争而道歉。这对我们国家非常不利,我承诺——而且最近也一直在努力——放下政治争斗的利刃。”
可转头她就话里有话,说那些威胁都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煽动的,明眼人都知道指的是特朗普。这种又软又硬的态度,把党内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民主党策略师乔尔·佩恩看得很明白,格林这是在为自己铺路。她是国会议员,最终要对选民负责,一直跟特朗普硬刚不是长久之计,但也不能完全服软。
更关键的是,格林的转变,暴露了特朗普对“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基本盘的掌控力在下滑,以前格林是特朗普的死忠粉,现在敢公开叫板,说明不少共和党人在为“后特朗普时代”做打算。
《华尔街日报》的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最近跌了3个百分点,不少工薪阶层觉得他光盯着政治斗争,没解决实际问题,白宫里的人急得上火,知道非大选年输了选举后,得赶紧把重心放回民生上。
可党内不是所有人都听他的,除了格林,议员汤姆·马西也跟他唱反调,马西公开说,特朗普让司法部优先查民主党人的做法,就是烟幕弹,会阻碍完整文件的公开。
特朗普对这两个人早就不满。他之前骂过马西的个人生活,还说格林是“国家叛徒”,现在两人联手推动文件公开,等于在特朗普眼皮子底下摆了一道。
这种分歧不是一天两天了,回溯到十年前,特朗普刚参选总统时,就靠着骂民主党腐败圈粉。他把希拉里说成“腐败分子”,打着“反精英”的旗号上位。
现在爱泼斯坦事件摆到面前,要是特朗普被看成在保护精英阶层,他的政治招牌就砸了。要知道,他的核心卖点就是“为普通人而战”,跟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对着干。
就在政客们忙着博弈的时候,一群人的声音让这场风波有了更沉重的意义——爱泼斯坦的受害者们。她们最近发布的公益广告,看得人心里发沉。
广告里,几位女性依次亮出自己当年的照片,轻声说出相遇时的年龄:“我当时14岁。”“16岁。”“14岁。”然后齐声呼吁:“是时候让秘密走出阴影了,是时候让阳光照亮黑暗了。”
《洛杉矶时报》采访了其中一位受害者莎拉,她说自己被爱泼斯坦控制了三年,这些年一直活在恐惧里,现在终于敢站出来,就是希望真相别再被掩盖。
莎拉的话戳中了关键——爱泼斯坦事件从来不是政治筹码,而是一群人的噩梦。可这么多年过去,相关文件藏着掖着,不少细节还是谜。
有段2015年的视频最近在社交平台疯传。当时特朗普突然闯进彭博社演播室,直言不讳地说:“爱泼斯坦岛就是个藏污纳垢之地,这会给比尔·克林顿带来大麻烦。”
那时候特朗普还是商人,敢说出这话确实需要勇气。可现在他成了总统,反而在文件公开的问题上摇摆不定,难免让人怀疑。
共和党策略师凯文·谢里丹也承认,受害者的声音谁都没法忽视。虽然有些受害者想保护隐私,不愿公开,但那些站出来的人,她们的讲述比任何政治言论都有力量。
他提到,那则公益广告发布后,不少议员收到了选民的邮件,要求必须全力支持文件公开,压力之下,就算参议院之前态度模糊,现在也得重新掂量。
其实不管政客们怎么算计,有个道理很简单:权力可以用来博弈,但不能用来掩盖罪恶,爱泼斯坦事件之所以发酵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太多“巧合”和“秘密”。
2019年爱泼斯坦在监狱“自杀”,监控刚好坏了;相关文件一次次被推迟公开,理由总是“涉及隐私”,这些疑点,都让受害者们的等待变得格外漫长。
来源:淩轩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