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走完秘密发展核潜艇部队的道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5:48 1

摘要:继韩国之后,日本如今也在考虑打造本国核潜艇部队的可能性。数十年来,日本如何通过隐蔽手段逐步具备实现这一突破的军事技术能力?核潜艇的出现又将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对俄罗斯产生何种影响?

继韩国之后,日本如今也在考虑打造本国核潜艇部队的可能性。数十年来,日本如何通过隐蔽手段逐步具备实现这一突破的军事技术能力?核潜艇的出现又将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对俄罗斯产生何种影响?

韩国刚隐晦提及本国潜在核潜艇计划还不到一个月,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便公开表示,日本应考虑使用核潜艇替代柴电动力潜艇。在近期的一次发言中,小泉称:“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正变得极为复杂,我们必须思考 —— 是继续使用柴油燃料动力潜艇,还是选择核潜艇。”

日本对核潜艇的谋划绝非一朝一夕,只是这一话题从未被摆上台面讨论。就像很少有人提及,日本水面舰队实力足以抗衡英国或法国海军;也鲜少有人关注,其反潜航空兵力量位居世界第二;更无人强调,日本航空自卫队具备与中国空军正面抗衡的能力。

日本人堪称 “认知误导” 的高手。他们不直接说谎,也不刻意隐瞒,但总能让外界对其军事计划失去关注 —— 只因多数人对日本的印象仍停留在 “爱好和平的国家”,满是动漫、筷子与发达汽车工业的符号。

日本从未隐瞒其固体燃料火箭试验,只是将这些试验包装在 M-V 运载火箭项目的名义下。如今,若有需要,日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可携带 10 个战斗部、打击数千公里内任意目标的导弹,而这一事实却始终未进入大众视野。

此外,日本那些能将数百公斤载荷送入太空的地球物理火箭,也绝非仅有科研用途。当年日本建造 “直升机驱逐舰” 时,明眼人都清楚这些舰艇本质上就是航空母舰,但外界对此并未过多关注;如今,F-35B 战斗机已在这些舰艇上起降,依然未引发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自主研发核反应堆的能力,且外界普遍认为,其距离制造出原子弹仅需数月时间。但这些信息始终如同 “背景噪音”,未被真正重视 —— 这正是 “认知误导” 的效果,核潜艇计划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一逻辑。

1952 年,对日本的占领状态正式结束。此后日本与美国结成盟友,如何重建军事力量成为摆在日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持续至今的漫长过程,其推进节奏始终 “缓慢而平稳”,目的就是避免引发外界恐慌。

舰船核动力装置的研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本在这一领域尤为谨慎。1955 年,日本成立半官方性质的 “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现隶属于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同年该研究所便启动了对核动力装置的研究 —— 不仅包括能源领域,还涵盖运输用核反应堆,并为此专门成立 “原子动力舰船研究小组”。

1963 年,该研究所通过《核动力舰船研发所需基础研究计划》;一年后,日本开始设计一艘研究用核动力舰船,即后来为人熟知的 “陆奥” 号(Mutsu)。

此处需特别说明:在当时,民用船舶搭载核动力装置并不一定意味着具有军事用途。苏联早已建成核动力破冰船;1959 年,美国将商用核动力货轮 “萨凡纳” 号(Savannah)投入使用;西德也建造了实验性核动力货轮 “奥托・哈恩” 号(Otto Hahn),该船搭载核动力装置运行至 1979 年。

日本一方面像美国、西德那样,将 “陆奥” 号定义为 “实验性货轮”;另一方面,该船的货舱仅具象征意义 —— 明眼人不难看出,日本真正的目的并非研究核动力在商用船舶中的应用,而是探索核动力装置的通用技术。这一点,正是 “陆奥” 号与美、德两国明确民用属性的核动力船舶最根本的区别。

当 “陆奥” 号即将完工时,美、德两国的实践已充分证明:民用核动力船舶无发展前景 —— 港口普遍拒绝其停靠,且非政府机构难以承担复杂的维护工作。苏联的情况也不例外,除需大功率核动力的破冰船外,当时并未建造其他民用核动力船舶。

日本显然清楚民用核动力船舶的局限性,但仍在 1972 年将 “陆奥” 号投入下水。该船唯一 “纯粹民用” 的特征,是其反应堆使用的铀浓缩度约为 4.44%—— 但这一细节同样暗藏玄机:低浓缩铀也可用于军用反应堆,例如法国 “红宝石” 级(Rubis)核潜艇的反应堆铀浓缩度便为 7%。

1974 年,日本首次尝试启动 “陆奥” 号的核反应堆,却立即发生放射性冷却剂泄漏事故。事故处理后,该船继续投入使用。而此处隐藏着一个关键细节:在民用核动力船舶已被证明无前景的背景下,“陆奥” 号却持续服役了 21 年。相比之下,美国和西德的民用核动力船舶项目仅维持了 10 年便宣告终止。日本多年来不断改进其船用压水堆(这种反应堆原理与核潜艇反应堆一致,虽非仅用于核潜艇),最终达到了何种技术水平 —— 目前外界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已解决了核动力装置的各类实际应用问题。至于为何要长期维持 “陆奥” 号这一初期事故频发的项目,其真实目的至今成谜。

无论如何,在 1995 年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后,日本将 “陆奥” 号改造为常规动力船舶并更名,此后未再尝试建造运输用核动力装置。但与此同时,相关技术研究并未中断 —— 日本的水下核动力研究也在持续推进。上述研究所曾发布《核动力水下研究船运行条件与运行系统研究报告;超小型核反应堆用于海洋研究的工作组报告》,尽管日本最终并未实际建造此类研究船,但相关研究始终在进行。

2020 年后,日本的核动力舰船计划获得新的推动力。2024 年有消息称,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已与英国科瑞动力公司(Core Power)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船用核反应堆。

近期,关于 “商用核动力船舶仍有前景” 的论调突然增多。如今我们已知,韩国正是以 “商用核动力船舶” 为幌子,掩盖其军事核动力技术的研究 —— 而事实证明,这么做的并非只有韩国。

2024 年 2 月,日本防卫省成立 “强化基础防御能力实施总部”,并组建由学者与企业代表组成的常设专家小组。在 2025 年 9 月 19 日的报告中,该小组建议日本应考虑 “为潜艇配备垂直发射系统,提升其续航能力与水下持续部署能力…… 无需受传统限制约束”。

这一表述很难被解读为其他含义 —— 显然是在暗示发展核潜艇。但在韩国向美国申请建造核潜艇许可前,日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如今,日本以 “应对俄罗斯、相关国家与朝鲜威胁” 为借口,公开表达了对核潜艇的兴趣。尽管目前尚未作出最终决定,但显然日本在等待时机 —— 让外界逐渐习惯 “日本讨论核潜艇” 的话题,最终对相关新闻不再敏感。

日本具备自主建造核潜艇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 “大鲸” 级(Taigei)潜艇等装备可以看出,除核动力装置外,日本已掌握核潜艇所需的全部技术。尽管日本目前没有美俄核潜艇反应堆使用的高浓缩铀,但法国的案例已证明,没有高浓缩铀同样可以建造核潜艇。而日本在低浓缩铀船用核反应堆的调试方面,已积累了数十年经验,且一直在密集开展相关技术攻关。

一旦日本海军装备核潜艇,其将有能力组建作战编队 —— 其战力仅略逊于美国海军以航母为核心的编队,且将强于美国海军的 “远征打击群”(ESG,以两栖攻击舰搭载战斗机替代航母的编队)。

此外,日本海军的作战范围将不再受限于传统动力潜艇的续航能力,而仅取决于潜艇乘员的耐力与船上物资储备。届时,日本潜艇将可部署至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附近,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任意海域。至于日本核潜艇在实战中具体能发挥何种优势,则取决于其最终的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俄罗斯深知日本在海洋领域对俄采取的敌对政策。而日本海军装备核潜艇后,其对俄罗斯构成的威胁将堪比二战前的水平。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