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望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断深化艺术指导工作,扩大服务覆盖面,将优质文化延伸到更多偏远农村牧区;持续优化艺术指导员队伍结构,广纳青年骨干力量;强化创作扶持,聚焦时代命题,打造更多彰显草原…
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聚光灯照亮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舞蹈《走进光里》,这支来自草原深处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摘得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这不仅实现了基层文艺作品登上我国舞台艺术最高峰的突破,更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深耕乌兰牧骑艺术指导、推动优质文化直达基层工作的扎实成效。自202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 聚焦文化资源下沉难题,创新探索“精准滴灌”服务模式与“扎根生长”实践路径,构建起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全新格局,让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制度保障筑牢根基
政策引领畅通文化供给
内蒙古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并创新实施地方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设立乌兰牧骑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艺术指导、作品创作与设备更新。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系统化培训、专题研讨、交流活动持续提升艺术指导员和基层队员的专业素养。搭建多层次展示平台,确保基层创作的优质作品获得充分展示机会。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编制《乌兰牧骑“学·创·演”艺术指导员结对指导工作手册》,将艺术指导员与全区12盟市的基层乌兰牧骑、院团逐一结对,明确指导责任、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实现“一团一策”的精准服务。艺术指导服务始终坚持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原则,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开展“驻点式”指导,在辅导基层院团开展舞蹈基本功、声乐、器乐、小戏小品等专业培训的同时,深度指导作品编创、演出编排与修改提升,累计驻点2580余天,培训基层队员近1万人次,基层院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精锐队伍扎根基层
专业力量激活创作动能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率先选派45名业务骨干作为首批基层艺术指导员,历时664天,深入23个基层院团开展结对帮扶,辅导创作出《祖国北疆》、《心中的太阳》、《和谐琴韵》、《第一书记》等120余部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2023年,从内蒙古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业务骨干和退休老艺术家中,严格遴选出86位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文艺工作者,组建起覆盖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乌兰牧骑艺术指导团队。在服务方式上,团队坚持“按需供给”,深入基层开展“需求调研”,精准把握各地在作品创作、表演技巧、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针对基层创作存在的“缺思路、缺方法、缺技巧、缺感染力”等问题,积极创新指导模式,聘请国家级专家开展精准授课。2024年,特邀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张庆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周莉亚、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编导张惟、沙呷俊楠等知名专家,就创作思路与创作技法等专业内容为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开展高水平辅导。
双向赋能激发活力
人才培养厚植发展底蕴
内蒙古创新建立“专家下沉+队员上浮”的双向赋能机制,系统性优化乌兰牧骑创作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艺术人才和作品强基行动”等重点项目,将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文化和旅游系统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艺术创作人才梯队。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出一批舞台艺术创作领军人才,并深化与区内外艺术院校的合作,加大对编剧、编导、作曲等关键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扶持力度。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内蒙古全区各院团累计完成各类专业培训2000余次,覆盖16000余人次,选派400余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级及省外高端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基层乌兰牧骑队员到自治区直属文艺团体跟班学习,让基层骨干“走出去”吸收先进经验。此外,创新开展线上指导,及时解决基层队员在日常排练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指导学习不间断的良性互动格局。
淬炼精品勇攀高峰
艺术硕果彰显文化自信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打造“乌兰牧骑艺术节”、“乌兰牧骑活动月”、“新人新作”比赛等品牌活动,2022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展演活动100余场,成功展示基层创作的优质作品2000余部。同时,积极推荐基层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性文艺赛事和展演活动,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内蒙古22部作品集中亮相全国舞台,其中: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的歌曲《北疆晨曦》、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的蒙古族长调《远方》、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舞蹈《走进光里》3部(首)参演节目全部来自旗县级乌兰牧骑,成为组台演出中唯一的基层院团代表。话剧《天边的草原》入围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荣获第三十七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舞蹈《马铃摇响幸福歌》荣获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舞蹈《挡门迎婿》入围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马头琴交响乐团作品《暖城·北疆颂》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展现了内蒙古基层文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和蓬勃生机。
文化惠民践行使命
优质服务温暖群众心间
内蒙古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各项措施真正转化为惠民实效。通过精准指导和大力扶持,全区各乌兰牧骑先后创作出歌舞晚会《红色旗帜薪火传》、小品《国家的孩子》、快板《二十大精神铸辉煌》、《总书记来到我家乡》、呱嘴《脱贫攻坚幸福来》、二人台传统戏《顶灯》、新编乌力格尔《草原之子》、舞蹈《万丽》、东路二人台红色革命题材舞台剧《赤土青松》、东路二人台大戏《团圆》、《驿站明灯》等400余部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优秀作品,涵盖大型舞台剧、歌曲、舞蹈、戏曲、小戏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全区乌兰牧骑和基层院团累计开展惠民演出超过5万场次,服务观众达5000万余人次,真正实现了优质艺术资源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自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以来,走过了68个春秋,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旗帜始终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高高飘扬。从《走进光里》的华彩绽放,到一批批精品力作的次第花开,内蒙古以扎实而富有创新的实践,深刻诠释了“文化为民”的时代内涵。展望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断深化艺术指导工作,扩大服务覆盖面,将优质文化延伸到更多偏远农村牧区;持续优化艺术指导员队伍结构,广纳青年骨干力量;强化创作扶持,聚焦时代命题,打造更多彰显草原特色、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推动“传承+创新”有机结合,深化文旅融合,让优质文化产品成为内蒙古旅游的亮丽“新名片”,让绚丽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