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国产AI,开放了校园免费注册。这本是好事,但不少用户发现,在它的校园认证列表里,中国的大学,一个都没有。
如果你经常关注AI,可能会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有些国产AI,开放了校园免费注册。这本是好事,但不少用户发现,在它的校园认证列表里,中国的大学,一个都没有。
(某AI应用官方网站)
怎么回事?华人AI公司,在回馈教育、拓展用户的时候,竟然避开了中国高校?
事实上,这种被自家产品忽略、甚至拒之门外的感受,很多国内AI用户,都似曾相识。
不少中国AI创业公司,创始团队明明是中国人,可一亮相,网站是英文,产品介绍是英文,甚至创始人出来演讲,也是一口流利英文。你想去体验一下产品,却困难重重。要么“当前地区不可用”,要么得“翻山越岭”。注册账号,可以关联的APP,不是微信,也不是支付宝,而是X,是谷歌。
于是,网友们纷纷表示不解。搞这么“洋气”,是为了显得高端吗,就像“大卫芬奇”家具一样?是让投资人更看得起他吗?是不是,有点“飘”了?
(网友评论。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种困惑和吐槽,很自然,也特别能理解。
但细究背后,这可能不是“飘”,而是一个被现实逼出来的、有点艰难的商业选择。
毕竟就AI而言,中美之间,已经割裂了。
这种割裂,体现在三个维度:用户,基础设施和资本。
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是用户的割裂。
创业第一步,就是选择你要服务的用户。
可是,服务谁呢?第一反应,当然是中国用户。毕竟,咱有全球最大的用户群,有无数等待AI+的应用场景。用技术服务同胞,本身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在中国市场,让用户为纯软件类的服务掏钱,挺难的。
这不是偏见,是多年市场实践,留下来的教训。
以前在微软,我有一位同事。离职后,他去写“共享软件”(Shareware)。先免费试用,觉得好用,就付钱继续用。WinZip解压缩,就是共享软件模式的典型例子。
但他很快发现,但凡写出一个好软件,总会有高手出来破解,放出绿色版,免费用。
用户用得不亦乐乎,开发者却颗粒无收。
怎么办?
算了。我去赚老外的钱。不少海外市场,用户认可“好工具值得付费”。于是,他开始写全英文的软件,只面向海外市场,还真的赚了不少钱。
想想看,是不是很多优秀的Saas软件,功能打磨的非常好。可是,一旦收费,不少企业可能就犹豫了?
这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长久以来“免费+广告”的模式,塑造了我们“工具类产品,应该免费”的认知。
有不少企业,明明实现了几个亿的营收,但却不愿意为办公软件付费。不是老板缺钱,而是从小到大的付费习惯告诉他,给这些“虚的”东西花钱,很怪。过不了心里那关。
于是,“先去赚老外的钱”的想法,就会非常自然地冒出来。所以,你就能看到,大量的AI应用出海。如Poly.ai、虚拟伴侣产品CrushOn,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免费午餐成为习惯,你想开张,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米缸。
接着,是基础设施的割裂。
AI应用的产品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大脑,就是基础大模型。它的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决定了AI应用有多聪明。
坦白说,至少在目前,海外大模型,比如OpenAI的GPT,Anthropic的Claude等等,确实更强。国产大模型,虽然在某些场景下已经非常出色,但在通用能力和前沿探索上,还需要时间。
嗯。那我就选海外模型,作为大脑吧。
可是,在中国使用海外模型提供服务,又是受限制的。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供生成式AI服务的大模型,需要备案。
这意味着,面向中国用户的AI服务,原则上,不能用没有备案的海外大模型。
如果AI应用是电器,AI大模型就像电厂,是基础设施。你在海外用电器,就只能用国外电厂的电。反之亦然。
所以你会看到,当Manus打算开发国内版本的时候,会先去和阿里进行战略合作。
技术无国界,但技术的“插座”有标准。想用谁家的电,就得匹配谁家的接口。
这,是AI时代的“硬件兼容”难题。
最后,是资本的割裂。
产品方向定了,技术路线选了。但是,你可能很快就发现:没钱了。
AI项目的生存压力,天然就大。因为,每多一个用户,就多一份算力成本。就像开了一家餐厅,顾客吃得越多,但不付钱,自然亏得越多。所以,需要一轮又一轮融资,支撑自己跑到盈利那天。
而“钱从哪来”这个问题,可能从创业第一天,你就得想明白。
为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去美国上市,那么公司里的“中国成分”,可能让你遇到重重困难。
这种困难,可能并非来自于监管部门的一纸禁令,而是来自资本市场的担忧:
政府会不会像对待TikTok那样,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你进行审查,甚至封禁?
要知道,“数据”,非常敏感。用户数据里,可能藏着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密。而AI应用,无一例外,要使用大量用户数据。
只要你拿了中国的投资,我就有理由怀疑,你给他们提供数据。
而当政府,不信任企业时,这家企业,就会面临封禁。到时候,产品再好,也赚不到钱。投资者,更会血本无归。担忧层层传导,股民不敢买你的股票,承销商不敢接你的IPO项目,早期投资人不敢投你,怕无法退出。
去年,就有新闻报道,AI生成视频平台HeyGen,获得美国投资后,要求中国投资者卖出股权。因为美国,再次收紧了对中国企业和跨境投资的审查。
甚至,还有传言说,如果要拿美国投资,团队的核心负责人,就必须是外籍。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打消投资人的顾虑。
资本的颜色,有时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无论是市场的选择,还是技术的掣肘,抑或是资本的考量。这些因素,都像无形的手,将许多中国AI创业者,推向了看似疏远本土的道路。
现在,再回头看文章开头的那些现象。校园注册,没有国内的高校;全英文的网站,“当前地区不可用”的提示;无法用微信支付宝注册的账号……这大概率,不是因为这些AI公司,不重视国内的用户,而是在他们,优先开拓海外市场、适配海外技术生态、寻求海外资本的生存战略下,无奈做出的选择。
这不是主观上“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客观上“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创业,本就九死一生。叠加了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割裂”因素,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说着英文、网站全英文的中国AI公司时,或许,可以少一些质疑,多一分理解。他们可能,不是不热爱这片土地。也不是,不想服务自己的同胞。而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让团队能继续前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就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挑战。
真正的创新,往往孕育于最艰难的土壤。也许未来某天,回望2025,你会发现,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一批最具创新精神的中国AI企业,真正拉开了AI改变世界的序幕。
路虽难,行则将至。
祝福他们。
来源:面包财经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