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仅仅是因为吃错药,每年全球就有将近25万人因此丧命。这个数字,不是在打仗,不是车祸,而是活生生因为“吃药”这件本来是为了治病的事。
药不是糖,错服一次可能不是小事,而是命悬一线的事。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仅仅是因为吃错药,每年全球就有将近25万人因此丧命。这个数字,不是在打仗,不是车祸,而是活生生因为“吃药”这件本来是为了治病的事。
有些药物本身用对了能救命。可一旦搭配错了,轻则副作用反复,重则心肝肾都受不了,甚至直接猝死。最要命的是,很多人根本不觉得这事有多严重,药店买药靠自己瞎猜,家里人互相推荐“我吃了这个挺好,你也试试”……结果,出事了,谁也承担不起。
有种误区特别普遍,叫“药物多多益善”。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三种药五种药一起吃是常事。有高血压的吃降压药,有痛风的吃秋水仙碱,有胃不好的再来点奥美拉唑。看起来各管各的,实际上这些药在身体里可不是各走各路。
阿司匹林和布洛芬这对组合,很多人都吃过。一个防血栓,一个镇痛退烧,听起来各有用处。但这俩一起吃,布洛芬会抑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就是说,原本防中风的药失效了,血栓照样可能形成。
再比如降压药和利尿剂的组合,本是高血压患者常用搭档。但如果再加上一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如双氯芬酸、萘普生,那就危险了。这三者一起用,可能让肾脏直接罢工。
这些药看似“各自为政”,实则在体内早就打成一团,互相影响代谢、排泄、浓度,最后倒霉的是病人。
有些药光名字就容易搞混,比如“氯吡格雷”和“氯沙坦”,听着差不多,一个是抗血小板药,一个是降压药。要是弄混了吃,轻则病没治好,重则血压飙升、脑出血。
还有种情况更隐蔽,就是药品叠加。很多人感冒时会吃复方药,比如复方氨酚烷胺,再加点对乙酰氨基酚。问题是,这两个药其实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一叠加,肝脏代谢不过来,就容易造成药物性肝损伤。
曾经接诊过一位年轻女性,发热咳嗽三天,自己吃了四种感冒药,都是OTC药店可以买的,结果来了急诊室,转入ICU时已经肝衰竭。她从没想过“小感冒”能要命,但命就是这么没的。
老年人是最容易吃错药的一群人。一方面身体功能下降,代谢变慢;另一方面,慢性病缠身,吃药种类多。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天服用超过5种药物,其中约30%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比如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会吃胰岛素、降糖药、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只要稍微一个剂量出偏差,就可能低血糖昏迷、心律失常或者电解质紊乱。
更关键的是,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度远高于年轻人。一个普通的安眠药,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只是困一点,在老人身上却可能导致跌倒、骨折,甚至住进ICU。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肝肾功能、代谢速度、基础疾病都不一样。别人吃了没事,不代表你也能安全无恙。
有一次门诊来了个50多岁的男性,说自己吃了某种偏头痛药,头疼是缓解了,但心跳突然加速得厉害,差点晕倒。后来一查,他有潜在的心律不齐,而那种药正好容易诱发心动过速。
这种事情在临床上太常见了。所谓“经验之谈”,在医学里往往没有说服力。
还有人觉得“中药安全”,但中药照样有毒副作用。比如甘草和利尿剂同时使用,会造成严重的低钾血症,轻则乏力,重则心脏停跳。这些不是恐吓,是实打实的临床案例。
最常见的药物冲突之一,是抗生素和酒精。头孢类药物,碰上酒精,可能引发“戒酒反应”:脸红、心跳加快、血压骤降,甚至休克。可偏偏太多人不知道,吃完药还以为“喝点红酒没事”。
还有些抗生素和抗酸药也不能一起服用,比如四环素类和钙片、胃药合用,会降低药效。一口下去,看似吃了药,其实白吃。
抗抑郁药和止咳药的组合也得留神,尤其是含右美沙芬的止咳药,与某些SSRI类药物合用,可能引发“血清素综合征”:发热、精神错乱,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这些药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不是体现在烧杯里,而是真实发生在人体内的。吃的时候不疼不痒,一旦出事,可能就晚了。
很多时候不是药没效果,而是用错了方式。吃药前有没有空腹?有没有被食物影响吸收?有没有和别的药时间冲突?这些细节,才是决定药效的关键。
比如铁剂和钙片不能一起吃,钙会影响铁的吸收。又或者降压药和利尿剂最好错开时间服,减少对肾脏的冲击。
还有些药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比如华法林、苯妥英钠,不然要么效果不够,要么毒副作用爆发。不能光靠“感觉”,得靠数据说话。
出了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网上查”,或者问问朋友。可真出大事,没人能负这个责任。
医生和药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你排队等号,是为了帮你避开这些坑。用药前哪怕多问一句,可能就能少进一次ICU。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慢性病患者的,药单一定要定期复查,药品更新换代快,适应症、禁忌症每年都在变。别总觉得“吃了好多年了没事”,这句话其实是最危险的。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北京: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中国药学会.(2022).《合理用药指南(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陈立,黄辉.(2021).《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与案例解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