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厦门“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百传计划”组织十余名KOL达人走进翔安金柄村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开启体验“指尖面线技艺”的奇妙旅程。
“百传计划”组织达人们体验指尖面线技艺。黄娇燕 摄
晨报讯(记者 陈丽 通讯员 叶亚莹)近日,2025年厦门“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百传计划”组织十余名KOL达人走进翔安金柄村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开启体验“指尖面线技艺”的奇妙旅程。
在“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推动下,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让细如银丝的手工面线,既牵起家族匠心情缘,又成为连接厦门与世界的文化纽带,生动诠释“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的活动主题。
由厦门市文旅局主办的2025年厦门“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是“2025年厦门市民文化汇”活动之一,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2个非遗景区和6个非遗工坊,构建完整非遗生态圈:“屿见闽南·时光幻境”主题景区和弘晏庄木偶艺术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思明蔡氏漆线雕、湖里惠和影雕、集美闽南造像、海沧妙吉祥香道、同安锡雕、翔安面缘百丰面线则让非遗技艺得以活态传承。活动旨在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从“文化展示”融入“生活日常”,助力厦门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让古老技艺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焕发出青春生命力。
现场感受匠心和在地风味
在市级非遗“翔安传统面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加的指导下,KOL达人们在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体验了拉面的奇妙过程,面线在指尖被拉得细如发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晾晒时,微风轻拂,面线如波浪般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
劳作后的品尝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用传统葱头油烹煮的面线,汤头清甜,面线本身则爽滑劲道、Q弹可口。大家围坐一桌,吃得停不下来。恪守古法的手工技艺、日光自然的晒干过程以及对纯粹优质原料的坚持,使得每一根面线都承载着匠心和在地风味,成就了工业化面线无法比拟的鲜活味道。
面线制作技艺“无缝”传承
在厦门翔安新圩金柄村的晒场上,总能看到黄加忙碌的身影。40余年来,黄加坚持手工做面线。近日,这个家族迎来喜讯:大儿媳陈惠女获评第四批厦门市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二儿子黄登树也已完整掌握父亲手艺,面线制作技艺实现无缝代际传承。
“要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光靠自家人还不够。”黄加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多年来免费招收学徒的初衷。截至目前,黄加已免费培养十余名学员,不少人已成为当地面线产业的新生力量。
面线走出社区、走向世界
近年来,在厦门市文旅局支持下,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探索“非遗+”融合模式,让传统面线不断拓展“朋友圈”,包括依托“非遗+高校”,与各院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接待数百名厦门学生;借助“非遗+景区”,联动各大景区推出观光体验项目,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亲手制作面线、品尝成品,让非遗从玻璃展柜走向可感可触的生活乐趣。
如今的面缘百丰面线加工厂早已不是单纯生产场所,而是“非遗在社区”的文化交流空间。加工厂开辟展示区,墙上挂着历史照片,还有专属体验区供社区居民、游客动手实践。为契合不同人群需求,工坊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单人小包装面线,解决传统大包装储存难题;菠菜、胡萝卜等彩色蔬菜面线,契合健康理念。工坊还结合“舌尖上的中国”IP开发文创礼盒,让面线变成“可送礼、可收藏”的文化产品。凭借手工口感与品质把控,黄加制作的面线经口口相传,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从翔安社区灶台,走上世界餐桌。
来源:海西晨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