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我坐在人大的课堂里,看着那些只在百科上见过的法学大家站在我面前,听他们讲那些曾让我心动的法律知识,才真正懂了:青春里最酷的事,就是敢为自己的热爱拾级而上。从一开始对着推文编辑器手足无措,到后来能设计一场…
让青春与红砖灰瓦共振
李冠乔
高中毕业于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中期间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曾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5级法学本科生一班。
Hello大家好呀!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5级法学本科一班的学生李冠乔,来自美丽的吉林松原。当我写下这些话时,人大正处于最美的金秋时节。我在一勺池边拾起一片被秋风染透的银杏叶,指尖触摸到叶脉的瞬间,回想起自己与人大的故事,不禁思绪万千。
我与人大的故事,是从高一开始的。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却和其他追逐“新工科”潮流的同学不同,早早就有了一个法学梦。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了鼓励我前进的动力——原来学习可以不只是为了分数,还能为了一份想守护的信念。
与人大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就是在高考出分的那天下午。我迫不及待地赶往人大吉林招生组的咨询地点,遇见了热情的师兄师姐和老师们。他们帮我分析专业情况,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录取结果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我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喜极而泣。相反,我只是轻轻一笑,平静而坦然,仿佛这一刻早已在心底预演过千百回,而如今,不过是对自己的一次温柔确认——原来朝着梦想一点点走,真的能等到花开。现在,我坐在人大的课堂里,看着那些只在百科上见过的法学大家站在我面前,听他们讲那些曾让我心动的法律知识,才真正懂了:青春里最酷的事,就是敢为自己的热爱拾级而上。
在人大读书,你将惊叹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谨的学术氛围、温馨的人文关怀。这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学术资源:从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前沿高端的科研平台,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覆盖全球的合作院校网络,再到大师讲座、学术论坛等全方位支持。无论是深耕专业领域的学术探索,还是跨界融合的创新尝试,人大都以雄厚的学科底蕴与多元的资源供给,为学子搭建起通往卓越的桥梁,让每一份追求都有坚实支撑,每一次奋斗都能收获成长。未来四年,我也将秉承着人大“实事求是”的校训,潜心钻研,全面发展。若能利用法学知识为国家社会出力,也是我求学的荣幸。
进入大学后,我不只埋头于书本,还试着丰富自己的个人能力,尝试些新鲜的东西。我先后加入了院学生会、校学生会、文艺联盟和阳光招生工作室的宣传部门,同时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一职。从一开始对着推文编辑器手足无措,到后来能设计一场活动的宣传推送;从对摄影知识一无所知,到独立拍摄了排球、篮球、足球比赛——看着屏幕里闪过的笑脸,忽然明白“宣传”不只是文字和画面,更是把一群人的热情,变成更多人能看见的光。
现在的我,除了忙碌于专业课的学习中,还运营着一个小小的自媒体账号。没有华丽的剪辑,也没有热门的话题,只是记录生活里的小确幸。我总觉得,青春不该只有试卷上的红勾,那些细碎的、闪光的瞬间,才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同时,我还参与了法学院音乐团、“先锋·人大组歌”等活动,这些经历让我跳出了课本,学会了和其他同学协作,也遇见了许许多多好朋友。我也慢慢发现:原来除了“会学习”,我还能把“会表达”变成另一种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对招生工作充满热情。“学长来了”活动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了方向,因此我也报名了今年的学长团,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我常常说,作为学长,我们不仅是招生政策的解读者、校园生活的分享者,更应该是考生梦想的引航者。在今年,我也有幸成为了本科招生办公室的学生助理,接听咨询热线,给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从白山松水之畔,来一场与人民大学的双向奔赴。我把这份期待打包,跨越山河寄给素未谋面的你。期待在明年金秋,在银杏满阶之时,在人大最美的季节,遇见最好的你!
图文丨李冠乔
统筹 | 邢华
审核 | 赵婷婷 熊俐嘉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