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多年前,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求是精神”,意在倡导一种科学理性与实证主义的知识传统。而当这一精神外溢至城市的产业结构、创业生态与政策逻辑时,它逐渐演化为杭州科技创新的底层算法。
八十多年前,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求是精神”,意在倡导一种科学理性与实证主义的知识传统。而当这一精神外溢至城市的产业结构、创业生态与政策逻辑时,它逐渐演化为杭州科技创新的底层算法。
过去二十年,这种精神让杭州成为中国民营科技力量最活跃的实验场之一。无论是“阿里系”带动的商业互联网周期,还是近年涌起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浪潮,众多缘起路径总有一条导向浙大。浙大校友正以独特的群体姿态崛起,散播四方,在科技、商业等各个领域落地生根。
"浙大系"创业天团,正在批量制造下一个独角兽
在杭州创投圈,"浙大系"已不再是简单的校友标签,而是一套可量化、可复制的创新范式。与"阿里系"高举高打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同,这波新玩家的起手式,清一色是实验室里的代码、论文和专利。
朱秋国的创业故事,就是典型的"浙大制造"。这位浙大控制学院的副教授,八年前带着一群博士在实验室里鼓捣四足机器人时,大概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中国版波士顿动力"的掌门人。云深处科技的核心团队,从创始人到工程师,几乎全是浙大的"自己人"。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二十年前在浙大电子系就是出了名的"实验室钉子户"。当年人工智能还是冷门中的冷门,他愣是靠着自费买零件、搭设备,把机器视觉玩出了花。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工程能力,更埋下了用AI重构金融市场的种子。
"浙大系"创新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做技术、做实事,已经成为浙大毕业生的"肌肉记忆"。"你会发现,浙大出来的人,不管去大厂还是创业,身上都有股工程师的轴劲儿。"
从"流量之城"到"硬核之都",杭州的三重进化
当"浙大系"创业天团批量涌现,杭州的城市定位也在悄然"换芯"。
过去十年,阿里系构筑的电商帝国,让杭州坐稳了"数字经济第一城"。但如今,大模型、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产业集体崛起,杭州正在撕掉"流量驱动"的旧标签,向"科技驱动"的深水区挺进。
校友资本与创新循环的新范式
银杏谷资本围绕“浙大系”创业群体累计投资七八十个项目,聚焦硬科技领域,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公司云深处。
在这种由校友资本、科研成果与创新企业相互循环的体系中,新一代创业者正快速涌现。
今年初,短短两天内,两家浙大竺可桢学院校友创办的企业相继宣布融资:AR眼镜独角兽Xreal,创始人徐驰与联合创始人肖冰、吴克艰均为浙大混合班出身;另一家AI语音企业波形智能,背后是西湖科创投与藕舫天使等多家带有浙大基因的投资机构。
来源:睿智的鄭蜀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