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太湖 蝶变无锡丨“山水之间”做科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45 1

摘要:走进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山水东路科创谷,这里不仅将最美湖畔的“湖岸线”和“山脊线”串联,还集中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技术研究所等全区80%以上的科创资源,形成“背靠湖山、面朝创新”的独特格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落地山水东路科

一座科创园区应该是什么样?答案是丰富的。

作为太湖之滨的传统强市,无锡曾以乡镇企业崛起闻名,而如今,无锡却在“山水之间做科创”,把最美的环境留给“全世界最强的大脑”。

打造特色山水科创之路

走进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山水东路科创谷,这里不仅将最美湖畔的“湖岸线”和“山脊线”串联,还集中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技术研究所等全区80%以上的科创资源,形成“背靠湖山、面朝创新”的独特格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落地山水东路科创谷的新企业和科研类新企业数分别为593家和191家,科研类新企业占比远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山水城鸟瞰图

“‘山水间做科创’,让山水与科创资源相互叠加、相互成就。”滨湖区相关负责人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山水东路科创谷”概念于2024年首次被提出并启动建设。根据规划,科创谷旨在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和长三角兼具高创新度、高集聚度和高标识度的“创新之谷”。

依托“山水+科创”优势,山水东路科创谷积极构建起“1+3+X”新质生产力集群矩阵,即院所经济1条主线,海空天科技、软件信息安全和智能制造3大产业方向,和X个未来产业,全面延伸制定科创全要素、服务全链条、引育全周期的产业配套政策。记者注意到,《无锡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发挥无锡大院大所资源富集优势,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高水平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山水东路科创谷示意图

如今,这里集聚3000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科研院所前沿资源在此高效链接……“十四五”以来,山水东路各类大院大所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呈现出具有辨识度的"院所经济"。

本土培育BI领域“独角兽”

当然,在无锡,科技创新不止于山水。2016年世界首台峰值运算能力超过每秒10亿亿次、拥有千万核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就在无锡诞生,而它所使用的,还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从申威人工智能造出中国“芯”,到帆软软件连续8年国内BI(商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市场占有率第一,从行业新锐成长为“独角兽”。本土企业的硬核成果,印证了无锡创新生态的雄厚实力。

帆软软件

11月13日,记者走进帆软软件公司,优美的办公环境,令人眼前一亮。成立于2006年的帆软,专注商业智能与数据分析领域,2018年将总部落户锡东新城后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榜,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合作客户涵盖中信银行、国家电网等36000余家企事业单位。

“选择无锡,就是选择稳定的发展预期。”帆软软件工作人员介绍,落户以来,企业深切感受到“政策找人”的精准服务。其成功背后,是无锡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赋能。记者了解到,无锡市锡山区针对软件企业推出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辅导、高层次人才安居补贴等政策,均通过“一企来办”平台精准推送,全程线上办理。

“硬核”实力交出亮眼科创答卷

2020年9月,《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发布,拉开了这座城市系统性构建科技创新格局的序幕。随着规划落地,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霞客湾科学城等一批特色科技新城如春笋般拔节生长。如今,130多个建成投用的科创载体星罗棋布,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上,无锡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无锡雪浪算力中心

不仅如此,4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已基本覆盖“465”现代产业集群,4家由无锡市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以上创新中心先后落地,一个以实验室为引领、高水平研发机构协同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正逐步成形。

记者了解到,五年来,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从4030家跃升至7341家,净增数量超过3000家。新起点上,无锡将继续聚焦科技制高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企业、院所、政府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全力塑造更多科创高峰与高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力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