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这家“卖水”的人形机器人龙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2:41 1

摘要:咱先把视野拉高点。人民日报最近提了个挺重要的概念,叫“新质生产力”,专门点了人形机器人,说这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把“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写进去了,这信号够明确吧?优必选年报里有句话挺戳我:“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变

$优必选(09880)$$禾川科技(SH688320)$$拓斯达(SZ300607)$

今天这篇文章是扫地僧司马懿写的第1220篇文章。如果您要和我互动,文末留言。

01

为啥说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咱先把视野拉高点。人民日报最近提了个挺重要的概念,叫“新质生产力”,专门点了人形机器人,说这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把“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写进去了,这信号够明确吧?优必选年报里有句话挺戳我:“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变革的两大核心引擎。”

为啥国家这么看重?你想啊,现在工业4.0喊了这么多年,全流程自动化还有30%的“硬骨头”没啃下来。啥硬骨头?机械臂做不了的活儿。比如高温环境里的操作、重复性超强的体力劳动、需要灵活协调的精细动作,这些现在还是靠人。但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工厂了,2024年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里,30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到20%,再加上老龄化,以后谁来干这些活儿?

人形机器人的机会就在这儿。它长得像人,能模仿人的动作,又不怕累、不怕危险,正好补上这30%的缺口。这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苦差事”里解放出来,去干更有创造性的活儿。

02

当机器人走进工厂: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

在优必选,我见识了真正“进厂打工”的机器人——Walker S系列。你猜怎么着?东风柳汽、吉利、一汽 - 大众、比亚迪、富士康、顺丰……这些响当当的企业,都在用他们的机器人实训呢。

1. 能干活,还能“挑硬骨头”

奥迪一汽的生产线试点让我印象特别深。他们用Walker S1做空调泄漏检测,检测的是制冷剂。这玩意儿虽说低风险,但工人长期接触挥发气体,对呼吸道还是有影响。机器人一来,戴个“电子鼻子”(传感器),精准检测,还不用担健康风险,这不就是“把人从危险里换出来”吗?

还有搬运、零件安装、质量检测这些活儿,机器人干得有模有样。比如搬大尺寸料箱,机械臂可能受限于角度,人形机器人靠灵活的四肢,能更高效地完成。优必选负责人说,他们是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这点挺牛,毕竟工业场景要求极高,没点真本事进不了大厂的门。

2. 7×24小时“上班”,全靠自主换电

我还看到了即将发布的Walker S2,1.76米高,69公斤重,看着挺“敦实”。最厉害的是它能1分钟极速自主换电。啥概念?传统机器人要是没电了,得人工换电池,耽误生产;Walker S2自己走到换电站,咔咔换上电池,接着干,真正实现7×24小时连续生产。这对汽车制造、物流这些分秒必争的行业太重要了,生产线不停,效率拉满。

3. 从“单机秀”到“群体舞”

以前觉得机器人就是各自干各自的活儿,在极氪5G智慧工厂,我看到了“群体智能”的场景——数十台Walker S1协同工作,有的搬料箱,有的检测,有的运输,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就像一个小型“机器人团队”,能根据任务自主协调,从“单打独斗”进化到“团队协作”,效率可不是1 + 1 = 2,而是指数级增长。

优必选说,这是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想想看,未来工厂里,成百上千台机器人默契配合,那场面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片?但现在,它正在变成现实。

03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力”,是“智力”

在跟优必选的技术人员聊的时候,他们反复强调一个点: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本质上是AI的竞争。

1. 下半身“稳当”,上半身“灵活”,难在“全身协调”

现在机器人下半身的平衡、行走技术已经挺成熟了,毕竟能跑半马嘛。但上半身的精细操作、全身协调才是难点。比如捡一个不规则的零件,得靠传感器感知位置,靠AI算法计算动作轨迹,还要实时调整平衡。这就像人干活,手要巧,身体还要稳,全靠“大脑”(AI)指挥。

2. 从“工具”到“伙伴”:能干活,还能“聊天”

在参观时,我干了件挺好玩的事:用幼儿园水平画了幅画,让机器人识别。没想到它不仅能说出画的内容,还说“阳光灿烂,画面明亮”,甚至提到“身边围着一圈人在观察”。这说明啥?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单纯的“工具价值”向“情绪价值”延伸。

未来,家里的养老机器人能陪老人聊天,工厂里的机器人能“感知”人类的情绪(比如通过语音、表情判断工人状态),提供帮助。这不是科幻,优必选的技术已经在往这个方向探索了。你想啊,一个能干活、会聊天、还能“察言观色”的机器人,谁不喜欢?

04

优必选的“护城河”:技术扎实,场景落地快

聊了这么多,优必选到底凭啥在这个赛道里领先?我总结了三点:

1. 问题导向:不玩虚的,解决真问题

他们不是为了造机器人而造机器人,而是盯着工厂里的实际痛点。比如工人不愿干的危险活、重复性劳动,先想“怎么解决”,再去研发技术。这种“实用主义”让他们的产品能快速落地,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

2. 技术积累:从硬件到AI,全栈自研

Walker系列的硬件设计(比如关节灵活性、续航),到AI算法(运动控制、群体协作),都是优必选自己搞的。尤其是AI,他们在群体智能、自主学习方面下了大功夫,这才让机器人能“越用越聪明”。

3. 生态优势:绑定头部企业,快速迭代

进了这么多头部企业的工厂,好处太多了:一方面能拿到真实场景的数据,优化产品;另一方面,大厂的背书就是最好的广告。比如奥迪、比亚迪这些企业用了觉得好,其他同行自然愿意跟进,形成良性循环。

04

当机器人“打工”成为常态,我们该怎么看?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人”的问题。有人可能会担心:机器人进厂了,人怎么办?其实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技术进步从来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人”。以前流水线取代了手工劳动,现在人形机器人取代的是“人不愿干、干不好”的活儿。

而且,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催生新的职业:比如机器人运维工程师、AI训练师、人机协作设计师……就像当年电商催生了快递员、直播催生了主播,新的机会永远在技术进步中诞生。

更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让我们看到“科技的温度”。它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保护工人健康,甚至提供情感陪伴。比如在养老院,机器人能帮老人穿衣、散步,还能陪他们聊天解闷;在工厂,机器人能成为工人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竞争对手”。

写在文末:未来已来,人机协作的时代正在开启

这次探访优必选,最大的感受是: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未来产物”,而是正在走进工厂、即将融入生活的“现实伙伴”。它的每一步进步,都踩着产业升级的鼓点,回应着社会的需求——年轻人不愿进工厂,那就让机器人先干“苦差事”;人口老龄化加剧,那就让机器人成为“新劳动力”。

优必选的故事,其实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从跟跑到领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我们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重塑未来的生产力。而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正在勾勒出一幅人机协作的美好图景。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进工厂,会看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工人在一旁轻松地监控、指导;当我们回到家,机器人递来一杯热茶,笑着说“今天过得怎么样”。这不是空想,而是正在加速到来的现实。

科技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让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和机器一起,把世界变得更美好。优必选们的努力,正在让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你准备好迎接这个“人机共生”的时代了吗?我反正挺期待的。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投资的道路需要用脚去感受,投资的道路需要用心去丈量。需要“司马懿”的坚忍,更需要“扫地僧”的禅心。此文仅作为本人投资记录和思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今日话题@球友福利@雪球创作者中心

#果链集体走强,朝阳科技等多股涨停#

#中美达成重要共识!美股高开#

#优必选公布人形机器人及其搬运控制专利#

来源:扫地僧司马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