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不是天生美满。你是否也见过这样一种家庭:父亲话少得像深冬的河——冷冰冰,不起波澜;母亲像炒锅上的油——火气大,动不动就炸得四周狼藉。
生活像一棵老树,粗糙的年轮藏着无声的成长。
一代人的沉默,一代人的愤怒,最终都刻在了孩子脆弱的心板上。
家,并不是天生美满。你是否也见过这样一种家庭:父亲话少得像深冬的河——冷冰冰,不起波澜;母亲像炒锅上的油——火气大,动不动就炸得四周狼藉。
孩子呢?永远像个被关在玻璃罐里的萤火虫,忽明忽暗,跳不出那个既寒冷又闷热的空间。
有个故事说,小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得到爸爸的夸奖和拥抱。但现实生活里,很多父亲把爱藏在眉头间,锁在嘴里。
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知道,那些说不出口的爱,有时候比一句冷漠的话伤人更深。
“你爸爸从来不多说话,但他是为你好。”多少母亲这样安慰孩子。可孩子常常开不了口,他们渴望倾诉,渴望反馈,却换来更多的静默。
这种近乎真空的情感,渐渐让孩子学会闭嘴,将所有问题用沉默解决。
其实,“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温度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的叮嘱。
常听人说,母亲情绪就是家里的晴雨表。有些母亲,总是把世界的委屈和生活的压力,一股脑发泄到孩子身上。
有时只是一道错题、一碗撒了的汤,就能引爆一场雷霆。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心总是悬着,一点声响就能惊得瑟瑟发抖。
有人说,母爱如水。但情绪失控的母亲,往往让家变成了风暴眼。谁能在风雨飘摇之中,安然绽放?
怒气背后,说不清是无助还是焦虑。毕竟,成年人的崩溃,从来不是因为一件小事。
《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他们忘了。”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绩优异。
但忘了,一个不会表达的爸爸,一个控制不住火气的妈妈,教出来的孩子,多半学会了压抑和讨好。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到现在还活得小心翼翼?怕失败,怕责备,哪怕一点点的否定都难以承受。
走在马路上,不敢大声说话;在办公室,总想别人满意。成年后的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是童年家里那片“小气候”的缩影。“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怎么还是不够好?”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不只是恋人间的温柔,更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需要的体谅。
大多数人都以为,生了孩子就天然懂得如何去爱。其实,育儿更像一场修行。
温柔不是天分,而是选择。孩子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可以撒娇,可以犯错,可以流泪的港湾。
幸福感,其实很容易复制。陪孩子聊聊天,听他唠叨不完的校园趣事;下班后摸摸他的头,说一句“辛苦啦”;少一些吼叫,多一些倾听;不做沉默的巨人,也不做咆哮的狮子。
家庭里的小幸福,都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累积的。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也别太苛责自己。谁不是摸索着长大,跌跌撞撞地寻找爱的方式?
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反思、改变、成长,把更多的耐心和善意给到身边的亲人。
《后来》里唱的那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成为无数人的遗憾。
但也许,从今天起,每一个父亲都多说一句温暖的话,每一个母亲都少发一分无名的火,孩子都会慢慢展开翅膀,自由呼吸,勇敢做自己。
一座温暖的家,从来不是天赐,而是每个普通人愿意为对方多迈一步、少走一步。
不是完美家庭,而是彼此理解。
愿所有家庭,都有能说会笑的父亲,有温柔如春风的母亲,还有可以自由呼吸、勇敢做梦的孩子。
来源:大海中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