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23的张子宇,为什么把第一块金牌给了妈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4:36 1

摘要:那块挂在母亲脖颈上的金牌,在体育馆灯光下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张子宇刚完成这个动作,场边记者的话筒就围了上来。这个18岁、身高超过两米二的女孩微微弯腰,声音穿过欢呼声的余波:“金牌有我一半,也有妈妈一半。”

那块挂在母亲脖颈上的金牌,在体育馆灯光下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张子宇刚完成这个动作,场边记者的话筒就围了上来。这个18岁、身高超过两米二的女孩微微弯腰,声音穿过欢呼声的余波:“金牌有我一半,也有妈妈一半。”

于瑛的手托住胸前的奖牌。这位前山东女篮中锋、现山东女篮青年队主教练的掌心触到金属的微凉。2007年,张子宇在济南出生时,体重4.1公斤,身长超出普通新生儿近十厘米。医生记录下这些数据时,于瑛和丈夫张安刚结束各自的职业生涯不久。这对篮球夫妇的家中,没有刻意营造篮球氛围,客厅墙上挂的是张安参赛获得的国际象棋奖状。

张子宇六岁时身高已达1.6米。学校老师注意到,这个特别高的孩子在课桌前坐久了会不自觉揉膝盖。于瑛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医生看着X光片说:“生长痛,正常现象。”他顿了顿,“不过长得确实快了点。”那天回家路上,张子宇问妈妈为什么膝盖酸,于瑛用掌心贴着女儿的膝盖骨,说:“你的身体在学着变强。”

这种“变强”体现在具体数字上。张安开始记录女儿的身高数据,每年在门框划一道线。十岁那年,张子宇的身高突破1.8米,超过母亲。她站在门框前,低头看于瑛:“妈妈,我还能长多高?”于瑛翻出自己当年的训练笔记,上面记录着她作为职业球员时的体重管理数据。“不管多高,”她说,“你要学会让身体听你的。”

2019年,12岁的张子宇入选山东女篮青年队。入队体能测试显示,她的肺活量低于教练组预期。于瑛没说什么,只是每周多安排两次游泳训练。三个月后复测,张子宇的肺活量数据提升17%。训练笔记上多了一行字:“今天游完500米,终于不用扶墙喘气了。”

2022年全国U15篮球联赛,张子宇单场得62分。媒体报道集中在身高数据上,“女篮未来新星”的标题开始出现。张安把其中一篇报道推到女儿面前:“他们写你像写一个数字。”张子宇看完,在训练计划里加了两组协调性练习。“光会长没用,”她对队友说,“得会动。”

今年对阵江苏队那场比赛前,张子宇在更衣室系鞋带。鞋带连续断了两次。于瑛蹲下,从包里掏出备用鞋带穿进鞋孔。这个画面被现场摄影师偶然拍下:两代女篮运动员,在比赛前十分钟,共同完成了一个最日常的动作。

比赛中,张子宇在第三节抢到第13个篮板时,落地踩到对方球员的脚。她单脚跳了两下,裁判吹停比赛。队医跑上场,她摆摆手,重新系紧右鞋鞋带。现场播报记录显示,一分钟后她回到场上,完成一次封盖。

终场哨响,96:73的比分定格。张子宇走向颁奖台前,先找到场边的母亲。于瑛手里拿着冰敷袋——这是她每场比赛都会准备的,不管用不用得上。

“我应该把金牌给妈妈戴上。”张子宇后来回忆这个决定时说道。有记者问这是否象征着什么,她思考片刻:“不象征什么。就是觉得该这么做。”

于瑛的脖颈感受到金牌的重量,约0.5公斤,和三十年前她获得的第一枚奖牌相同。她抬手调整了一下缎带长度,让金属更贴合锁骨的位置。这个动作让她想起自己当运动员时,教练也是这样帮她调整第一次获得的奖牌。

更衣室里,张子宇的手机震动不停。她点开家庭群聊,张安发来一段视频:家里书架上,于瑛的旧奖牌和他的国际象棋奖杯并列摆放。父亲留言:“今天家里展柜要多一件展品了。”

张子宇回复了一个笑脸。她拆开发带,头发散落下来,这个动作让她暂时看不出是场上那个中锋,更像个普通女孩。队友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吃宵夜,她边整理球衣边回答:“等我先把金牌收好。”

那块金牌最终没有留在展柜。于瑛把它收进卧室抽屉,和女儿小学得的跳绳比赛奖状放在一起。“都是成长记录,”她说,“不分大小。”抽屉合上的瞬间,金属边缘在灯光下闪过一道弧光。

来源:天天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