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岁二胎宝妈,靠定投科技基金3年赚了50万,理财比带娃轻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15 1

摘要:凌晨一点,二宝终于在肩头沉沉睡去。我踮着脚把她放进婴儿床,转身坐在客厅的折叠椅上,借着手机微弱的光打开基金账户。当“累计收益502317.68元”的数字跳出来时,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突然笑出了声。手边的玻璃杯里,枸杞水早已凉透,杯壁上还沾着早上给大宝冲奶粉时溅

凌晨一点,二宝终于在肩头沉沉睡去。我踮着脚把她放进婴儿床,转身坐在客厅的折叠椅上,借着手机微弱的光打开基金账户。当“累计收益502317.68元”的数字跳出来时,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突然笑出了声。手边的玻璃杯里,枸杞水早已凉透,杯壁上还沾着早上给大宝冲奶粉时溅到的奶渍。这是我成为二胎宝妈的第五年,也是坚持定投科技基金的第三年——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连尿不湿和奶粉都要精打细算的女人,如今能靠理财给家里赚出一套学区房的首付,更能笑着说一句:“比起24小时连轴转的带娃,理财真的轻松多了。”

手机屏幕映着窗外的月光,我想起三年前那个崩溃的下午。大宝幼儿园要交兴趣班学费,二宝的进口奶粉见底,老公的工资还没发,我翻遍家里的抽屉,只凑出两千三百块。抱着哭闹的二宝,看着大宝委屈的眼神,我突然蹲在地上哭了——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我,月薪两万,是同事眼里的“女强人”,可自从生了二胎辞职回家,我就成了手心向上的“家庭主妇”,连买支口红都要犹豫半天。那天晚上,老公小心翼翼地说“要不我跟同事借点”,我却摇了摇头。睡前刷朋友圈,看到以前的下属发了条“定投三年,收益翻倍”的动态,配着基金账户的截图,我突然心里一动。“带娃是透支体力的琐碎,理财是滋养底气的修行;前者磨的是脾气,后者练的是心智。”

很多人觉得“宝妈理财”是天方夜谭——要喂奶、要哄睡、要辅导作业,连完整的一小时都抽不出来,怎么有精力研究基金?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正是因为被困在柴米油盐里,才更需要一份“睡后收入”来撑底气。这三年里,我趁二宝午睡时看基金报告,在大宝上兴趣班的等候区听理财课程,把哄娃的童谣换成财经新闻的音频。那些别人用来刷短视频的碎片时间,我都用来打磨自己的“钱生钱”能力。50万的收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千多个日夜的坚持,是把带娃的耐心搬进理财里的结果。

2021年的夏天,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季节。二宝刚满周岁,频繁夜醒,我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大宝刚上幼儿园,不适应集体生活,天天哭着不肯去;老公所在的行业不景气,降薪20%,家里的开支却翻了倍。最让我崩溃的不是身体的疲惫,是尊严的流失。有次跟闺蜜逛街,我看中一条两百块的连衣裙,摸了摸口袋又放了回去,闺蜜想送我,我却红着脸拒绝了——我不想再做那个“需要别人接济”的人。

那天晚上,我等两个孩子都睡熟后,翻出了自己的简历。三年的全职妈妈经历,让我的简历变得“惨不忍睹”:没有新项目经验,不熟悉最新的运营工具,面试了几家公司,都被以“脱离职场太久”为由拒绝。有个HR甚至直言不讳:“35岁,二胎妈妈,精力根本跟不上,我们更愿意招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坐在地铁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高楼,突然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买了瓶矿泉水,看到收银台旁边的杂志架上,放着一本《理财周刊》,封面标题是“定投:普通人的财富密码”。我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翻看。里面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单亲妈妈,每月定投1000元,五年后赚够了孩子的大学学费。我摸着杂志上的文字,突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也曾跟风买过基金,只是后来怀孕生子,忙着带娃,早就忘了这笔“闲钱”。

我连夜翻出自己的证券账户,里面还躺着2018年买的一只科技基金,因为亏了30%,我就把它“雪藏”了。看着账户里仅有的5000块钱,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下个月开始,每月定投2000元,就买这只科技基金。老公听说后,连忙反对:“我们现在手头这么紧,哪有闲钱定投?再说基金风险多大,亏了怎么办?”我给他算了笔账:“我们每月少出去吃两顿火锅,少给孩子买两盒进口零食,2000块就省出来了。要是不试试,我们永远只能这样紧巴巴地过日子;要是成了,我们就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第一次定投的那天,我特意选了大宝的生日。看着2000元从银行卡划走,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那天晚上,我给两个孩子洗完澡后,坐在书桌前写下了“理财目标”:三年赚够20万,给大宝报更好的兴趣班,给二宝存一笔教育金。书桌的一角,还放着大宝的涂鸦画,画里的妈妈戴着皇冠,旁边写着“妈妈最厉害”。我摸着那句歪歪扭扭的字,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仅会带娃,还能赚钱。“女人的底气,从来不是老公给的,不是父母给的,是自己手里的钱和赚钱的能力。”

刚开始定投的那几个月,日子过得格外拮据。我取消了所有的外卖订单,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全家做早餐;大宝的衣服买换季折扣款,二宝的玩具捡亲戚家孩子用过的;我自己的护肤品,从几百块的大牌换成了几十块的国货。有次大宝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不吃草莓蛋糕了”,我蹲下来抱着他说“妈妈在给你攒一个‘魔法存钱罐’,以后能给你买更多好吃的”。那段时间,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每天晚上哄睡孩子后,打开基金账户看一眼的习惯——哪怕只是微小的涨幅,都能给我无限的动力。

很多人觉得理财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需要充足的时间,可我用三年的经历证明:宝妈理财,靠的不是专业,是耐心;不是全职研究,是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我的“定投秘籍”很简单:选对赛道,长期持有,用带娃的耐心对抗市场的波动。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那些“见缝插针”的学习时间。

二宝每天中午会睡两个小时,这是我雷打不动的“理财学习时间”。我在手机里下载了各种理财APP,关注了十几个财经公众号,把复杂的基金术语做成“思维导图”,贴在厨房的冰箱上——做饭的时候看一眼,给二宝冲奶粉的时候看一眼,久而久之,那些“市盈率”“换手率”“净值增长率”就像大宝的童谣一样,刻进了我的脑子里。有次老公看到冰箱上的思维导图,笑着说“你这是把厨房变成理财课堂了”,我却认真地说“这叫‘沉浸式学习’,带娃理财两不误”。

为什么偏偏选科技基金?不是跟风,是我做了“功课”的。我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对科技行业比较熟悉,知道5G、人工智能、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翻遍了这只基金的历史业绩,发现它虽然短期波动大,但长期收益稳定,基金经理也是业内有名的“长跑型选手”。我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看月度收益,不看每日涨跌;遇到市场大跌时,不仅不赎回,还会额外加仓;市场大涨时,不贪多,不追涨,坚持每月固定定投。

2022年的春天,A股迎来了一波大跌,我持有的科技基金也没能幸免,短短一个月就亏了15%。那天晚上,我看着账户里的亏损金额,心里直打鼓。老公劝我“赶紧赎回吧,再亏下去就没了”,我却想起了理财课程里学的“微笑曲线”——定投就是要在市场下跌时积累筹码,等市场上涨时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我咬着牙,从家里的备用金里拿出5000块,额外加了一次仓。加仓的那天,我在日记本上写:“市场恐慌时,就是机会来临时;就像带娃,遇到困难时再坚持一下,就会看到希望。”

那段时间,我还学会了“借力”。我加入了一个宝妈理财群,群里有各行各业的宝妈,大家每天分享理财心得,互相打气。有个做会计的宝妈,教会我怎么看基金的持仓明细;有个曾经在基金公司工作的宝妈,给我推荐了很多优质的研究报告;还有个和我一样的二胎宝妈,我们每天互相监督定投,分享带娃和理财的“双重经验”。群里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宝妈理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在抱团取暖。”

为了兼顾带娃和理财,我还总结了一套“时间管理法”:早上7点到9点,给大宝做早餐、送他上学,路上听财经新闻;9点到11点,陪二宝玩、给她做辅食,间隙刷理财公众号的短文;11点到13点,哄二宝午睡,自己看基金报告、做笔记;13点到15点,给大宝辅导作业,休息时看理财课程的短视频;15点到17点,接大宝放学、陪两个孩子玩,顺便和宝妈群里的姐妹交流;17点到19点,做晚饭、陪家人吃饭;19点到21点,哄两个孩子睡觉;21点到23点,是我的“深度理财时间”,分析基金业绩、调整定投计划。

就这样,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带娃间隙,我硬是挤出了每天两小时的理财时间。慢慢地,我不仅摸清了科技基金的涨跌规律,还学会了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定投金额:市场下跌时,每月定投增加到3000元;市场平稳时,维持2000元的定投;市场上涨时,减少到1000元,同时赎回一部分收益,落袋为安。2022年底,当我第一次赎回10万元收益时,我给全家买了新衣服,带他们去了迪士尼乐园。看着大宝和二宝在城堡前欢呼的样子,我突然明白:理财赚的不仅是钱,更是给家人幸福的能力。“复利的魔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细水长流的积累;就像带娃,每天的琐碎付出,终会变成孩子成长的惊喜。”

有人问我“理财最关键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耐心”。这三年里,我经历过基金连续三个月下跌的焦虑,也经历过收益翻倍后要不要赎回的纠结,更经历过别人跟风买基金赚快钱时的诱惑。但正是带娃教会我的耐心,让我守住了自己的节奏,也守住了最终的收益。

2023年的夏天,市场迎来了一波小牛市,我持有的科技基金涨幅超过了40%。群里的很多宝妈都开始赎回,有人说“落袋为安才踏实”,有人说“赚够了就跑,别等跌了再后悔”。老公也劝我:“现在收益这么高,赶紧赎回来吧,我们可以换辆新车。”我看着账户里的收益,心里也有些动摇——毕竟,这是我以前工作一年才能赚到的钱。

那天晚上,我哄睡两个孩子后,坐在书桌前翻出了自己的定投记录。从2021年大宝生日那天第一次定投2000元,到2022年大跌时加仓5000元,再到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定投,整整两年的时间,每一笔记录都浸透着我的心血。我突然想起带大宝学走路的时候,他摔了无数次,我每次都蹲在他面前说“再试一次”,直到他稳稳地走到我怀里。理财不也一样吗?不能因为暂时的上涨就放弃长期的计划,就像不能因为孩子摔了一跤就不让他学走路。

我没有跟风赎回,而是做了一个更稳妥的决定:赎回20%的收益,用来还家里的信用卡账单,剩下的80%继续持有。我跟老公解释:“科技行业的发展还在上升期,就像大宝刚上小学,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小利,要放长线钓大鱼。”老公虽然不太懂,但还是选择相信我——毕竟,这两年我的理财成绩,已经让他刮目相看。

果然,没过多久,市场就迎来了一波回调,那些跟风赎回后又追涨的宝妈,大多亏了钱,而我因为只赎回了一小部分,损失并不大。群里的宝妈都来问我“怎么这么有远见”,我笑着说“不是我有远见,是我知道‘耐心’的重要性。带娃不能拔苗助长,理财也不能急功近利”。那段时间,我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文,发在宝妈群里,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个宝妈说“以前总觉得理财很难,听你这么一说,原来跟带娃是一个道理”。

除了耐心,“心态”也很重要。有次二宝发烧到39度,我抱着她在医院排队挂号,手机里弹出基金大跌的消息,亏损了将近8万元。老公在旁边抱怨“早知道不定投了,这下好了,孩子的医药费都亏进去了”,我却很平静地说“没关系,市场有涨就有跌,就像孩子有健康就有生病,总会好起来的”。那天晚上,我在医院的走廊里抱着二宝,一边给她物理降温,一边用手机看基金经理的最新观点,里面有句话让我很安心:“短期的波动不会影响长期的趋势,优质的科技企业终会创造价值。”

我还学会了用“带娃思维”来调整理财心态。比如,遇到基金下跌时,我会像安慰哭闹的大宝一样,告诉自己“没关系,再等等就好了”;遇到收益上涨时,我会像奖励表现好的二宝一样,给自己买支口红、吃顿好的,作为“理财奖励”;制定定投计划时,我会像给孩子做成长规划一样,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慢慢的,理财不再是一件“紧张的事”,而是变成了一种“轻松的习惯”,就像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喂饭一样自然。

有次我去参加大宝的家长会,跟其他宝妈聊起理财,有个宝妈说“我也想定投,可总担心亏了,不敢下手”。我跟她说“其实定投就像给孩子存教育金,每月存一点,积少成多,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收获。最重要的不是怕亏,是怕不开始。就像带娃,没人天生就会当妈妈,都是一边学一边做”。后来,她也开始了定投,虽然每月只有1000元,但半年后也赚了一笔小钱,特意来跟我报喜。“理财和带娃的共通之处,在于都需要‘慢慢来’的智慧:不贪多,不求快,不急躁,把每一步走稳了,结果自然不会差。”

当基金账户的收益突破50万时,我没有像预想中那样激动地大哭,而是异常平静地给老公发了条消息,然后去厨房给两个孩子做早餐。煎蛋的香味飘出来时,大宝揉着眼睛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吗”,我笑着说“妈妈的‘魔法存钱罐’变多了,以后我们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对我来说,50万的收益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我重新掌控生活的底气,是我作为宝妈的“自我价值证明”。

首先改变的,是家里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再为了奶粉钱、学费钱精打细算,大宝报了他心心念念的钢琴班和围棋班,二宝也用上了更好的进口奶粉和尿不湿。我给自己报了瑜伽班,买了以前舍不得买的护肤品,还带着全家去三亚旅游了一次。在海边,老公看着我和孩子们玩耍的样子,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你在家带娃很轻松,现在才知道你有多厉害,不仅把两个孩子带得这么好,还能赚这么多钱”。我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其实我知道,这份认可,是我靠自己的能力赚来的。

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变了。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很自卑;现在我知道,我不仅是“妈妈”“妻子”,我还是一个能靠理财赚钱的“独立女性”。我开始在宝妈群里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二胎宝妈;我还开通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记录“宝妈理财日常”,没想到吸引了很多粉丝,有人说“看了你的故事,我也有勇气开始定投了”,有人说“原来宝妈也能活得这么精彩”。

有次我受邀参加一个理财分享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很多和我一样的宝妈,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蹲在地上哭的自己。我跟她们说“我以前觉得带娃和理财是对立的,后来才发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带娃教会我耐心和坚持,理财教会我独立和自信。其实我们不是‘宝妈’,我们是‘能生娃、能带娃、还能赚钱的超人妈妈’”。台下的宝妈们都为我鼓掌,有个宝妈当场就问我“姐姐,我每月只能定投500元,能赚钱吗”,我坚定地说“能!500元也能积少成多,重要的是开始和坚持”。

理财还让我和老公的关系变得更好了。以前我们总因为钱的事吵架,他觉得我“不会过日子”,我觉得他“赚钱太少”;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理财收入”,不再手心向上跟他要钱,我们之间的矛盾也少了很多。他开始主动跟我商量家里的财务规划,比如“这笔钱要不要用来买房首付”“那笔钱要不要存起来给孩子当教育金”。有次他跟朋友吃饭,回来后兴奋地说“我朋友都羡慕我,说我娶了个‘理财高手’老婆”,我笑着捶了他一下,心里却甜滋滋的。

我还学会了“平衡”——平衡带娃和理财,平衡家庭和自我。现在我每天依然会花很多时间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玩游戏;但我也会留出自己的“理财时间”和“自我时间”,看基金报告,听理财课程,做瑜伽,和朋友逛街。我知道,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只有自己独立自信,才能给家庭更好的支撑。

有次大宝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理财啊”,我蹲下来抱着他说“因为理财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还能让妈妈变得更优秀,给你和妹妹做榜样啊”。大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妈妈,我也要向你学习,以后好好读书,赚很多钱”。我笑着说“好啊,妈妈等着看”——其实我更希望他能学会“坚持”和“耐心”,这不仅是理财的真谛,也是人生的真谛。“理财的终极意义,不是赚多少多少钱,而是通过理财,掌控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现在的我,依然每天坚持定投,只是定投金额从每月2000元增加到了5000元。我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理财目标:五年内赚够100万,给家里换套大点的房子,带着全家去国外旅游。我知道这个目标很难,但我有信心实现——就像带娃一样,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终会到达目的地。

很多宝妈问我“我也想理财,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总是会跟她们分享我的“三大心得”——这是我用三年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我认为最适合宝妈的理财方法。

第一,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对宝妈来说,没有太多时间研究复杂的理财工具,定投基金是最好的选择。而基金的选择,要选自己熟悉的行业。比如我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就选科技基金;如果是做教育的宝妈,就可以选教育基金;如果是做医疗的宝妈,就可以选医疗基金。熟悉的行业能让你更清楚基金的涨跌逻辑,也能让你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同时,要选“长跑型”基金,看基金的历史业绩,选那些五年、十年业绩都稳定在前30%的基金,而不是跟风买短期涨幅大的“网红基金”。

第二,长期持有,用耐心对抗波动。很多宝妈买基金总是“追涨杀跌”,看到基金涨了就买,跌了就卖,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其实定投的核心就是“微笑曲线”——在市场下跌时积累筹码,在市场上涨时收获收益。就像带娃,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哭闹就放弃,要耐心等待他成长。我建议宝妈们定投后,不要每天看收益,每周看一次就够了;不要因为短期的波动就赎回,至少持有三年以上,才能看到复利的魔力。

第三,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宝妈的时间很宝贵,不可能像全职理财者一样每天研究基金。但我们可以利用带娃的间隙学习:比如趁孩子睡觉的时候看基金报告,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听财经新闻,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刷理财公众号的短文。同时,要学会“借力”,加入理财社群,和其他宝妈互相交流经验,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

除了这三大心得,我还想跟宝妈们说:“不要因为自己是宝妈就放弃理财,不要觉得自己没精力就不敢开始。理财不是‘有钱人的游戏’,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财富积累计划’。每月500元也好,1000元也好,只要开始定投,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就像带娃,没人天生就会,都是一边学一边做;理财也一样,没人天生就是‘高手’,都是一边实践一边成长。”

我还想给宝妈们提个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要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用来定投,要留足半年的生活费作为应急资金;不要借钱理财,更不要加杠杆理财,这样会让你承担太大的风险,也会影响你的心态。理财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不是为了赌一把,一定要量力而行。“宝妈理财,求的不是‘一夜暴富’,是‘细水长流’;图的不是‘高收益’,是‘稳底气’。”

有人说“35岁的二胎宝妈,人生已经定型了”,可我用三年的经历证明:人生从来没有“定型”的说法,只要你愿意改变,愿意坚持,任何时候都能逆袭。从那个手心向上的家庭主妇,到靠定投科技基金赚50万的“理财高手”,我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浸透着带娃的疲惫和理财的坚持。

我想对所有的二胎宝妈说:“不要被‘宝妈’的身份困住,不要觉得自己只能围着孩子和家庭转。你可以一边带娃,一边理财;一边给孩子换尿不湿,一边看基金报告;一边给孩子冲奶粉,一边听财经新闻。那些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愿意尝试,就能做到。你不是只会带娃,你还能赚钱;你不是‘家庭主妇’,你是‘独立女性’;你不是只能手心向上,你还能靠自己的能力,给家人撑起一片天。”

我也想对那些不理解宝妈的人说:“不要觉得宝妈在家带娃很轻松,她们付出的辛苦,不比任何一份工作少;不要觉得宝妈没有价值,她们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养育着未来的希望;不要觉得宝妈不能赚钱,她们只是把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只要给她们一个机会,她们就能创造惊喜。”

现在的我,每天早上醒来,看到身边熟睡的两个孩子,心里满是幸福;打开基金账户,看到稳步增长的收益,心里满是底气。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带娃的路上还会有很多挑战,理财的路上还会有很多波动,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有带娃的耐心,有理财的智慧,有家人的支持,更有自己的底气。

最后,我想送给所有宝妈一句话:“带娃是一场修行,理财是一场成长。愿你既能把孩子带得很好,也能把钱赚得很漂亮;愿你既有软肋,也有铠甲;既有爱家人的温柔,也有靠自己的坚强。”毕竟,我们是宝妈,更是我们自己——那个永远值得被尊重、被认可、被热爱的自己。

来源:千面凡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