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2日,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拟在征求意见
2025年4月18日,海南省海口市,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展出的纯电跑车。视觉中国/图
新国标或为新能源汽车安全再打补丁。
2025年11月12日,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拟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6个月正式实施,替代现行的GB 7258。
GB 7258是中国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本的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机动车制造、进口、质检、注册登记、安全技术检验、运行安全管理等相关领域,自1987 年首次制定以来,分别于1997、2004、2012、2017 年进行了4 次修订。
现行的2017版GB 7258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征求意见稿提到,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相关交通安全隐患和事故也逐渐增多,但目前标准相关技术要求滞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征求意见稿也是主管部门对主机厂的测试,看大家反应如何。“主管部门有时跟车企的着眼点、利益点并不完全一致。”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新规落地,将引导企业更加关注汽车的行驶安全,对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这些规定可以分步实施,先小范围测试,再全面落实,不断迭代升级,摸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汽车安全管理规范。
“零百加速”已成入场券
征求意见稿最受关注的一条是,“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所谓“零百加速”,即车辆从静止状态全力加速至100公里/小时所需要的时间。燃油车时代,零百加速是衡量顶级跑车的硬指标。
许多新势力品牌将“零百加速”当作竞争点之一,宣称实现了过去昂贵超跑才有的动力体验。但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零百加速”并非日常用车场景所需,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版国标要求,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此外,车辆刚启动时应处于加速性能较低的默认工作状态,驾驶员需要修改,车辆才能进入高加速模式。
标准起草工作组提到,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其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为此,要求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需有意识地采取一定操作,以期提高其驾驶准备。
标准起草工作组还提到,目前驾校教练车和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大于5秒,新老司机对于这种加速度更为适应,不易误操作。
曾长期在主机厂任职的宋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燃油车时代,汽车百公里加速能进到5秒内的,基本在30万元以上,但该级别车型销量不占大头,故汽车动力过剩导致的安全事故并不频繁。“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性能过剩,很多用户能接触强劲性能的车,但并不能很好地掌控它们。”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极氪007 四驱性能版、东风奕派Eπ007四驱版、小鹏P7 高性能版,百公里加速时间均在5秒以内,且售价主要集中在20万-30万元。
作为后来者,小米汽车更是以“性能车”闻名。2025年6月末,小米发布SUV车型YU7,除最低配版本外,零百加速均低于5秒。“零百加速”这个单项指标,已经从超跑王冠上的明珠,变成了高性能电动车的“入场券”。
张翔分析,新的征求意见稿落地以后,车企至少在电机功率方面不会一味竞争,这会让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汽车的电耗下降,经济性会更好。”
“这一硬性规定是否适用于所有乘用车?比如高档跑车、超级豪华车、主流乘用车的跑车版。”梅松林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首先,汽车产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消费者是安全的主体,也应该制定相关规范,即谁可以驾驶高加速性能汽车。“只有同时加强产品提供者和产品使用者的安全要求,安全事故才能显著降低。”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够检测,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小于5秒,尚不清楚是否适用跑车。视觉中国/图
OBD检测存造假
征求意见稿的另一处重要变化体现在数据记录系统的可读性。
征求意见稿要求,“车载电子数据记录设备或系统,如汽车行驶记录仪、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等,应具有防篡改设计,具备符合规定的数据读取接口和协议,能被市场上可获取的工具读取”。
其中明确提到,新能源汽车应能通过OBD(On-Board Diagnostics)诊断接口采集相关数据,便于在车辆检验维修、二手车交易、售后服务等环节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状态进行检测。
OBD即车载诊断系统,是监控车辆是否达标排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机动车OBD检测项目是汽车尾气检验项目的前置环节,机动车检测机构通过遥控操作串接在汽车OBD接口与OBD数据读取仪之间的OBD检测作弊器,可屏蔽OBD的报警信号,使故障车辆能进入尾气检测环节。
202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三起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在湖南省新化县的一起案例中,通过使用OBD模拟器代替真实的车辆诊断仪进行检测,以及通过尾气排放作弊软件减少尾气收集比例等手段,某检测公司使四百余辆本应无法通过尾气排放检测的车辆通过检测,并出具了检测合格的证明文件,案发后该公司及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
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5年6月通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在2024年10月针对一家机动车检测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726辆车的检测报告有着相同的OBD编码,明显异常。调查发现,这家机动车检测站的法定代表人张某,早在2022年4月,就从朋友那里弄来了OBD模拟器。这个不起眼的模拟器能像替身一样,模拟汽车型号,代替行车电脑,把车辆真实的故障码和未就绪项统统屏蔽,再生成伪造的合格数据。
宋元说,OBD造假的手段丰富,主要分为硬件欺骗、软件欺骗、信号篡改三大类。比如在OBD线束中串入模拟信号模块,屏蔽真实故障码(中间信号篡改);或者修改ECU固件,使OBD报告的监测值固定。“造假手段现在都比较隐蔽,像虚假OBD模块体积小、可快速插拔。甚至有部分车企,会伪造模块,动态模拟发动机工况。”
宋元还提到,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对“OBD造假设备”的定义不明确,检测机构缺乏技术手段甄别假OBD通信协议。此外,处罚的力度也不算大。
防止分心驾驶
征求意见稿还强化了驾驶辅助系统的使用安全。
在L2级别辅助驾驶阶段,汽车事故的责任人仍然主要在车主本身。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需要在启动后,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的方式,确认驾驶人完成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培训,才能继续行驶。
此外,车辆每次上电或点火后,仅当驾驶人执行规定激活操作,且同时满足多项核心条件时,系统方可激活。一系列条件既包括系好安全带,也涵盖了驾驶人脱离检测功能可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开启等。
梅松林认为,上述规定属于合理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如果驾驶人对系统如何使用都不熟悉,会有安全隐患。但系统使用培训同时也要考虑不同汽车产品间的系统相似性。“要尽量避免重复性的培训要求。”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在辅助驾驶系统激活且车速超过10km/h的条件下,车辆应至少同时采用“手部脱离检测”与“视线脱离检测”方式,持续监控驾驶员是否保持对车辆的动态控制。
宋元解释,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驾驶人过度依赖系统,脱离驾驶任务,分心驾驶。过去“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都有人钻空子。比如手部脱离,有人会买专门的配件(给方向盘施加压力),让方向盘误识别,甚至有些车直接用水瓶卡住方向盘一角就能被误识别。
视线脱离也类似。将假人眼罩或者用真人照片贴在摄像头前,也能误识别。“现在新规要把两个识别组合使用,本质上是希望给这些钻空子的人增加难度。”
为减少分心驾驶,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当车辆速度超过10km/h时,驾驶室前部显示装置(含中控屏、抬头显示器等)应自动关闭或禁止播放娱乐影像与游戏内容。这一条款旨在确保驾驶员在行驶状态下的注意力集中,避免因多屏娱乐功能干扰驾驶行为。
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责编 冯叶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