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爷坚持用这2类药,3个月后复查,医生:慢阻肺控制得不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3:55 1

摘要:最近门诊里碰到一个65岁的老大爷,复查结果让人眼前一亮,肺功能比3个月前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氧饱和度稳定,咳痰减少,夜里也能踏实睡觉。其实他没换药,只是坚持规律使用了两类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配合得当,效果不输换药。

慢阻肺这病,说轻不轻,说重也不至于马上让人卧床不起,可就是缠人。很多人一咳就是几年,一喘就是十来年,药吃了不少,效果却总是不稳定。

最近门诊里碰到一个65岁的老大爷,复查结果让人眼前一亮,肺功能比3个月前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氧饱和度稳定,咳痰减少,夜里也能踏实睡觉。其实他没换药,只是坚持规律使用了两类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配合得当,效果不输换药。

慢阻肺有个特点,它不像感冒来得快去得快,它是个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发展是悄无声息的。早期的症状往往只是轻微的咳嗽、咳痰,很多人觉得没啥大不了,拖着拖着就到了中晚期。

肺功能一旦下降,是不可逆的,而且还容易合并其他问题,比如肺心病、呼吸衰竭,甚至影响到心脏和全身代谢。

有些患者觉得自己一喘不上气就吃点抗生素,其实这是个误区。慢阻肺并不是感染引起的炎症,而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换句话说,气管壁本身就变厚了,弹性差了,像个老化的气球,时间一长,弹不回去了。

这时候靠抗生素是没用的,控制慢阻肺的关键在于两点:减少气道炎症、维持气道通畅。这也是为什么吸入类药物在慢阻肺治疗中占了主导。

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LABA或LAMA),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很多人怕激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吸入性激素和口服激素不是一回事,前者的剂量非常小,作用局限在肺部,副作用远远低于系统用药。

中国慢阻肺指南2023版明确指出:中重度患者,特别是有频繁急性加重史的人群,推荐使用ICS与LABA联合制剂。研究发现,这种组合能将年急性加重次数减少约30%,肺功能下降速度也显著变缓。这可不是小数字,背后是大量的临床数据和随访支撑的。

除了这两类药物的基础治疗,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坚持比选择更重要。有些患者拿药回去后,觉得没啥不舒服就间断用药,或者只在症状明显时才吸两口,这种做法相当于只在下雨天修屋顶,等你真喘不过气来时,屋顶早漏穿了

药物的效果需要时间积累,特别是控制炎症这块,至少得坚持3个月以上才看得出明显变化。有意思的是,很多患者以为自己只是“年纪大了体力差”,但其实潜在的慢阻肺早就悄悄发展了。

国家呼吸疾病中心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接近14%,但知晓率不到3%。也就是说,十个里头有一个人得病了,却只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得了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患者一发现就已经是中晚期。

慢阻肺的并发症也不容小觑。长期缺氧会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诱发肺心病,心脏负担加重后,水肿、乏力、夜间气促接踵而来。

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慢阻肺引起的慢性缺氧,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这不是吓唬人,是有研究佐证的。2022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慢阻肺患者的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近40%。

有不少患者问我:我不抽烟,怎么还得了慢阻肺?其实抽烟确实是主要风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空气污染、长期厨房油烟暴露、反复气道感染、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慢阻肺。特别是老年女性,即使一辈子没抽烟,长期做饭吸入油烟,加上肺部本身就娇嫩,也容易被慢阻肺盯上。

也有人觉得,慢阻肺不就是喘嘛,喘了我不出门不就行了?这其实是个恶性循环。越不活动,肺活量越差,肌肉萎缩得越快,最后躺着都喘。所以我们现在鼓励患者在药物控制下,进行适度的肺康复锻炼。哪怕只是每天在走廊里踱步十分钟,对肺功能都有帮助。

另一个被忽视的角度是疫苗接种。慢阻肺患者一旦感染流感或肺炎,病情容易迅速恶化。《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3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率下降了超过25%。

这不是保健,是实打实的防护盾。肺炎球菌疫苗同样重要,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五年接种一次。

说回到药物上,其实很多患者并不是不知道用药,而是怕“上瘾”,怕副作用,怕花钱。可真要是因为这些顾虑耽误了治疗,到最后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只会更多。慢阻肺是可以控制的,但前提是你得相信科学的治疗路径。那位坚持吸药三个月的大爷,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现在他不光喘得少了,精神也好不少,之前走路都要歇两次,现在能一口气爬完三楼。有人说是心理作用,但从肺功能检查来看,他的用力肺活量和一秒用力呼气量都有提升,这是客观指标,不能假。

写到这我有点唠叨了,可这份唠叨是希望更多人能早点意识到,慢阻肺不是无解的病,它怕的不是严重,而是忽视。只要坚持规范治疗,控制好气道炎症,慢阻肺的稳定期可以很长。药物不是唯一的武器,但绝对是根基。

你如果看到这儿,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年纪大了就容易喘”的情况,或者家里的老人是不是总在咳痰、清嗓子。别总等到喘不过气才去看医生,有时候一个早筛,一个肺功能检查,就能提前几年发现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7期:慢阻肺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3年第22卷第4期:疫苗接种对慢阻肺急性加重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来源:王药师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