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那个吞下100粒药的12岁女孩遗书曝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3:55 1

摘要:写下这些话不久后,她在自己二楼的房间里,吞下了整整100粒外婆的心脏病药,仓促又决绝地,结束了自己刚刚绽放的青春。

“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

这是一封遗书的开头,笔迹属于一个12岁的女孩,她叫许诺(化名)。

写下这些话不久后,她在自己二楼的房间里,吞下了整整100粒外婆的心脏病药,仓促又决绝地,结束了自己刚刚绽放的青春。

6天前,她刚过完12岁生日。

她吞下的那100粒药片,是对“醒来”后所要面对的世界,最决绝的拒绝。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她用稚嫩笔迹写下的、那些看似“日常”的疲惫里。

一、 不是突然的风暴,而是日复一日的阴雨

悲剧发生后,我们总习惯于寻找一个“凶手”。是那个叫她去办公室的英语老师吗?是那句嘲笑她胖的家人吗?

但许诺的遗书清晰地告诉我们,压垮她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无处不在的重压

“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累”:这是对当下“内卷”童年最无奈的控诉。学习不再是求知的好奇,而成了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

“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这透露的是习得性无助。无论多么努力,那个短板似乎永远都在,这种挫败感足以吞噬一个上进的孩子。

“一次作业不写就要去的办公室”:这代表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力。犯错不被允许,小小的失误就会招来当众的“谈话”,尊严在集体面前变得脆弱。

“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家,本应是最后的避风港和疗伤地。但如果连这里都充满了不经意的嘲讽,她的世界便再无光亮。

这些细节,单独拎出一件,或许都“不算什么”。但正是这些“不算什么”的日常,像水滴石穿一样,耗尽了一个12岁孩子对世界的最后一丝留恋。

二、 “开朗”是她的面具,还是我们视而不见的伪装?

在妈妈眼里,许诺“开朗活泼”。这恰恰是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多少孩子,像许诺一样,早已习惯了在大人面前扮演“乖巧”和“懂事”?他们知道父母不易,于是把“我累了”、“我烦了”这些真实情绪悄悄隐藏,因为表达脆弱可能意味着“不懂事”、“不坚强”。那个在妈妈面前“表现无异样”的许诺,需要多大的力气,才能把内心的惊涛骇浪压抑得风平浪静?

外婆进屋时,她“静静地趴着”,催促外婆离开。那不是任性,那可能是一个孩子在进行最后的内心挣扎。我们总以为青春期的孩子沉默是叛逆,却很少想过,那可能是一场无声的呼救。

三、 悲剧之后,没有赢家,只有警示

这个事件中,每个人都陷入了困境:

孩子,是最终的承受者,失去了生命。

妈妈,在无尽的悲痛中追责,这是失去挚爱后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老师,满怀责任心却换来一场悲剧和官司,最终寒心离去,誓言“不再多管闲事”。这是整个教育生态的悲哀。

当我们陷入“到底该怪谁”的争论时,我们就错过了悲剧最核心的警示:我们是否共同建造了一个让孩子感到“好累”,甚至累到“不想醒过来”的环境?

别再只问“为什么”,请听见每一个“我好累”

许诺的离开,不是一个孤立的、难以理解的事件。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社会集体性的焦虑如何传递给了最脆弱的孩子。

所以,当你的孩子再说“妈妈,我累了”的时候,请不要再用“小孩子有什么累的”来搪塞。当你的学生又一次沉默地低下头,请不要只以为是青春期的倔强。

救救我们的孩子,或许就从真正听见并重视那一声“我好累”开始。 愿许诺的悲剧,能唤醒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反思:比起一个成绩单上光彩夺目的孩子,我们更该养育一个内心有光、觉得“醒来”很美好的孩子。

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更多的父母、老师停下脚步,去拥抱那个可能已经不堪重负的灵魂。转发这篇文章,不是传播悲伤,而是传递一份觉醒:别让下一个孩子,再用最极端的方式告诉我们——“我好累”。

来源:教师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