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鹏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文鹏介绍,剧组将襄阳牛肉面、唐城、“一丁甜酒”等本土元素融入剧情,探索“短剧+电商”“短剧+文旅”融合,方寸屏幕成为城市新窗口,实现商业与宣传双赢。襄阳将系统规划发展路径,积极…
初冬时节,汉水静流,古城新韵,“剧”动人心。
11月16日上午,襄城区尹集乡襄水电商产业园内,负责人黄亮正与湖北文理学院的学生探讨新创作的微短剧剧本。办公桌上摆放着《汉江追梦》《致命垂钓》等30余部作品的拍摄计划表, 这些作品制作完成后将登录红果、番茄、拼多多等平台,为微短剧市场注入襄阳活力。
伴随湖北省加快推进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东风,襄阳正以微短剧为突破口,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风起:从影视基地到微短剧高地
襄阳的影视基因,深植于城市肌理。
从《妖猫传》的盛唐气象到《你好,李焕英》的市井温情,从《花木兰》的雄奇到《庆余年》的权谋,各类题材皆在此找到理想场景。多年积淀,襄阳已形成丰富的场景资源、成熟的服务体系与扎实的人才储备。
随着微短剧以“短平快”的优势迅速崛起,襄阳影视积淀与此形成共振。唐城、古隆中等景区,及遍布城乡的各类园区,不仅为短剧拍摄提供多元场景,更以专业服务助推精品微短剧孵化。
今年以来, 来自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多个微短剧团队,被襄阳丰富的场景资源与专业服务吸引,相继找到襄水电商产业园负责人黄亮寻求合作。黄亮一方面腾出多间办公室供剧组免费使用,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尹集乡当地及周边特色场地,为剧组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黄亮介绍,一次帮《汉江追梦》剧组招募本地群演,共收到1273份简历。剧组杀青后盛赞:“襄阳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服务完善,是‘一城千面’的天然影棚。”
黄亮认为,“场景多元、成本可控、执行高效、服务贴心”——这些优势正推动襄阳成为微短剧创作高地,并转化为蓬勃产业动能。
探索:轻量化背后的多元生态
相较传统影视,短剧更“轻”:设备便携、团队精简,最快4天拍完, 投资10万元至30万元,一般回报率可达3至5倍,爆款收益更高。
本地演员日薪500元至2000元,虽低于一线城市,却是表演爱好者的圆梦舞台,高校学子的实践平台。不少人从配角起步,凭实力蜕变,片酬渐涨。
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微短剧活力迸发。除流量分账外,广告植入、品牌定制、电商融合等多元变现路径日趋成熟。
湖北鹏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文鹏介绍, 剧组将襄阳牛肉面、唐城、“一丁甜酒”等本土元素融入剧情,探索“短剧+电商”“短剧+文旅”融合,方寸屏幕成为城市新窗口,实现商业与宣传双赢。
育才:校地协同无缝对接
襄阳拥有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在校生接近9万人, 其中文传、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大学生近1.5万人。
产业的蓬勃发展,与高校人才资源形成了深度耦合。在襄阳,大学生们正积极投身微短剧创作实践:有的尝试组建剧组,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剧本创作、表演和拍摄;有的加入后期制作团队,在实践中提升实操能力。这些实践不仅让他们完成了有分量的“专业作业”,更让不少大学生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电商与微短剧,都是围绕“内容与流量”展开,在人才需求上正不断趋紧。基于这一趋势,黄亮计划与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电商直播与微短剧创作的综合培训,重点培养剧本创作、导演、拍摄及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通过扎实的人才储备支撑“短剧+电商”新业态发展,实现从校园到片场的无缝对接。
校地合作的深化,系统性解决了微短剧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的人才需求,为襄阳微短剧产业从“追逐热点”到“定义标准”的转型升级,储备了关键的智力资源。
起跑:部分剧集播放量超千万
近年来,襄阳本土制作或协拍微短剧数量稳步增长。《我的野蛮厨娘》《迟来的母爱》《我的冠军指导》《我在襄阳修城墙》《我在襄阳城当宋兵乙》等多部于襄阳取景的作品播出后表现亮眼。
这些作品巧妙运用 唐城、临汉门、六〇三文创园等特色场景,将城市风貌深度融入剧情。部分剧集播放量超千万,商业潜力良好,“襄阳制作”市场吸引力初显。
虽然发展迅速,襄阳微短剧产业仍面临专业编剧缺乏、制作标准化不足等挑战。白文鹏认为,需提升内容质量,避免同质化,方能持续发展。
“襄阳有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等独特资源,但本土题材开发尚不充分,需更多创作者深入挖掘,打造地方特色作品。”白文鹏说。
“我们不仅要‘借船出海’,更要‘造船远航’。”襄阳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湖北省广电局发布《推动湖北省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作、培育、人才到出海,全方位构建产业政策体系。襄阳将系统规划发展路径,积极构建“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平台运营+衍生开发”全产业链,推动微短剧与文旅、电商等业态深度融合, 让襄阳好故事借小屏幕走向大世界。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