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前几天咱们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安全回家了,这是举国上下都欢呼庆祝的一件事,这次的神舟任务虽然出现了一点小差错,但是结局还是大家所期盼的,不过也有不少人好奇官方报道的细微裂纹情况到底严重不?现在就让小陆带着大家来看看。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前几天咱们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安全回家了,这是举国上下都欢呼庆祝的一件事,这次的神舟任务虽然出现了一点小差错,但是结局还是大家所期盼的,不过也有不少人好奇官方报道的细微裂纹情况到底严重不?现在就让小陆带着大家来看看。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平安落地那天,我盯着直播画面愣了半天,屏幕上清晰显示,他们坐的是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这个结果,把一群航天爱好者全“打脸”了。
之前就有人笃定,乘组肯定会搭神舟二十二号回来,还跟网友列了一堆理由,不少航天博主也持同样观点,甚至把神舟二十一号归为“最不可能选项”,现在看来,我们都犯了同一个错:把航天任务的灵活性想简单了。
这不是航天迷第一次“集体翻车”,2023年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大家都猜乘组会带某品牌航天食品,结果官方公布清单时,很多人熟悉的品类压根没出现。
航天领域的魅力就在这,永远有超出预期的安排,这次判断失误,根源是我对“逃生飞船”的理解太片面。以前总觉得,在轨航天员必须有专属返回舱随时待命。
直到央视直播里工程师解释才明白,核心是“紧急避险”,不是“专属匹配”,神舟二十号返回舱悬窗出现细微裂纹,不满足载人返回条件,但气密性没问题。
这就意味着,它能当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应急避难所”。就算气密性出状况,航天员穿好舱内航天服,照样能在里面安全待着。
新华社后来公开了裂纹原因,最大可能是被太空碎片撞的。这个结论印证了之前的一些猜测,也让我想起2021年国际空间站的遭遇——当时俄罗斯舱段被太空垃圾撞出小孔,不得不紧急修补。
太空环境的复杂,远超我们想象, 更关键的一点被忽略了:飞船仪表的差异,神舟二十二号装了新仪表,神舟二十号乘组没长时间练过。而航天乘组训练有个规矩,相邻编号的飞船都得掌握,最后看综合得分定谁上哪艘。
这细节彻底打破“航天员只负责切伞”的谣言。返回时手动操控量特别大,每艘船的驾驶模式都不同,2022年神舟十四号返回时,航天员就手动调整过姿态,这些操作全靠平时练出来的硬功夫。
悬窗出现裂纹,虽然没造成危险,但也给中国航天提了醒:怎么才能让飞船更安全?我翻了不少航天论文和工程师访谈,发现业内已经有了几套成熟的改进思路。
先说说神舟飞船舷窗的构造,它不是一块玻璃那么简单。总共3层玻璃加外部结构,外层是高硅氧防热玻璃,这次出问题的就是它。这层玻璃负责扛住返回时的高温,却不承压。
中间和内层是铝硅酸盐强化玻璃,主要作用是承压,保证舱内气压稳定。从公开的结构示意图能看到,外层和内层玻璃之间有空隙,有人就提出,能不能在这加一层玻璃,让它既隔热又辅助承压。
这个方案成本最低,技术难度也小。不过代价是增加重量,飞船每一克载重都要精打细算。就像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为了多带一些实验设备,航天员连个人物品都精简到了极致。
第二种思路是给舷窗加“盔甲”,比如碳纤维材料。这种材料又轻又结实,国际空间站的部分舷窗就用了类似防护,美国SpaceX的龙飞船,舷窗周围也有强化结构,专门应对太空碎片。
更巧妙的一个想法是“可拆卸盔甲”——平时把装甲板放在空间站,飞船对接后用机械臂装到舷窗外面,返回前再卸下来,这样既不增加飞船发射重量,又能起到保护作用,有点像给飞船“穿外套”。
还有个更大胆的方案:干脆取消实体舷窗,全用光电系统替代。用高清摄像头和显示屏代替玻璃,既能减重,又从根本上避免了舷窗破损的风险。
这个想法不是空想。我国ACX新型返回舱就做过类似尝试,摄像头成功扛过了大气层的高温灼烧。不过这种改动对飞船系统影响大,更适合在新一代飞船上应用,神舟系列可能暂时不会采用。
有网友问,能不能派后续飞船带配件上去,让航天员出舱修?我觉得现在很难实现。航天员出舱能完成拧螺丝、安装设备这类简单操作,像换舷窗玻璃这种精细活,目前还做不到。
2023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出舱安装载荷,光是拧固定螺栓就用了好几个小时。舷窗玻璃更换涉及密封、校准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太空环境下根本没法操作。当然,我特别希望被打脸,中国航天总能带来惊喜。
这次返回还有个小插曲,央视主持人念编号时都嘴瓢了,不少网友调侃,以后是不是都要“乘组号比飞船号小一”,念起来太绕了。其实这个问题,航天人早就有成熟的解决办法。
最简单的就是加个字母后缀,比如把即将发射的神舟二十二号改成“神舟二十一号A”。这种编号方式在我国航天史上用过很多次,返回式卫星就经常用字母区分不同任务状态。
大家不用太纠结编号问题,航天任务的核心是“安全”和“高效”,编号只是个标识。就像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探测器的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编号复杂,但只要能完成任务,没人会在意称呼是否简洁。
这次乘组与飞船的“错位搭配”,反而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灵活性。以前我们总觉得航天任务“一成不变”,其实从神舟十二号开始,就有过类似的灵活调配。
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回前,地面团队曾根据空间站状态,临时调整过返回舱的着陆点,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才是航天实力的真正体现——不是按固定剧本走,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优化。
有人担心,舷窗裂纹会不会影响后续任务。完全不用慌,神舟二十号虽然不能载人返回,但还能留轨做实验,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结束后,返回舱也留轨工作了一段时间,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航天飞机曾因隔热瓦问题发生过悲剧,俄罗斯飞船也多次出现密封问题,相比之下,中国航天一直保持着“小步快跑、稳步迭代”的节奏,每次遇到问题都能及时改进。
就拿舷窗技术来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舷窗已经迭代了五代。早期舷窗尺寸小、视野窄,现在的舷窗不仅视野开阔,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几十倍,这次的裂纹,会成为下一代舷窗改进的重要参考。
作为航天爱好者,这次“猜错”让我特别有感触。我们总习惯用固定思维去套航天任务,却忘了航天领域最不缺的就是创新和突破,那些看似“意外”的安排,背后全是航天人深思熟虑的考量。
从神舟五号杨利伟首飞,到现在乘组灵活调配返回,中国航天用二十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每一次任务的调整,每一个技术的改进,都是在为更遥远的太空探索打基础。
未来,我们还会有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更艰巨的任务,肯定还会遇到更多“意外”。但这些意外,恰恰是中国航天不断进步的阶梯。
就像这次的舷窗裂纹,它不是“故障”,而是通往更安全航天之路的“路标”。
来源:云蘅不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