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弘扬
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王鸿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新的历史窗口,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夯实两岸和平发展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必由之路和深层动力。
大陆与台湾是拥有同一个绵延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的共同体,这是两岸关系最深层、最持久、最牢固的联结。两岸文化基因具有同一性。考古学证明,台湾先住民是从大陆迁徙去的。明清以来,大批大陆居民渡海赴台,不仅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将大陆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台湾。在台湾能听到的闽南南音、客家山歌,遍布宝岛的妈祖庙、关帝庙,两岸共同尊崇的孔子、朱熹,都清晰地表明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宝岛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两岸语言文字具有共通性。语言文字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和最重要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见证。台湾通用普通话(国语),主要方言有闽南话、客家话,其书写系统均以汉字为核心。这种“书同文”的现状,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文化事实,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桥梁。两岸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等,这些价值理念早已内化为两岸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深层次的价值认同,是超越政治制度差异、维系民族情感最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以“台独史观”为核心,推行“去中国化”政策,意在割裂两岸的历史联结和精神纽带。对此,最有力的反制就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系统深入地呈现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塑造台湾社会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用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可以促进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认清自身文化根源,自觉抵制“文化台独”的侵蚀。这是增进理解互信的有效路径。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两岸同胞在思想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文化交流以其柔性、持久性和渗透性,能够跨越政治藩篱,直抵人心。两岸同胞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消弭误会、建立信任,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心灵契合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石。这也带来共创文化繁荣的时代机遇。大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庞大的文化市场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台湾在文创设计、社区营造、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两岸优势互补,共同挖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以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激荡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走向世界。
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有识之士携手同行,开辟交流新渠道、创新合作新模式,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一是深化历史文化研究与教育交流合作。应鼓励和支持两岸学术机构、高校及专家学者,围绕共同关心的历史文化议题开展联合研究、合作编著等活动。要特别重视两岸青少年的历史教育,通过合编辅助读物、举办暑期学校、开展历史研学等方式,让年轻一代在共同学习、探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二是促进文艺交流与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应继续大力推动两岸各艺术门类的交流互鉴,鼓励两岸艺术家联合采风、共同创作、合作演出等。重视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拍摄更多反映两岸同胞真情实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影视精品。推动两岸在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内容生产等领域深度合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推动民间交往与社区交流。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民间信俗交流活动,联结乡情梓谊。鼓励两岸基层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分享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完善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使其在维系情感、传播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四是加强青少年交流与人才培养。创新交流形式,举办夏令营、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为两岸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向台湾同胞提供更多来大陆求学、实习、就业的机会,让两岸青少年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建立友谊、凝聚共识。着力培养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成长空间,确保两岸交流事业薪火相传。五是构建数字时代文化交流新格局。应共同推动建设两岸数字文化资源库,将文献、文物、非遗项目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共享。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文化空间,让两岸同胞便捷共享优秀文化成果。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