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悲与向善,本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本性,为何还需佛陀苦口婆心地劝诫呢?只因“我们出发太久,竟忘了来时的路”。如今,人们的慈悲之心已掺杂了大量功利之心,纯净自然的行善布施已难得一见,更多人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去行善积德。实际上,这完全违背了佛陀仁慈的本意。
慈悲与向善,本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本性,为何还需佛陀苦口婆心地劝诫呢?只因“我们出发太久,竟忘了来时的路”。如今,人们的慈悲之心已掺杂了大量功利之心,纯净自然的行善布施已难得一见,更多人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去行善积德。实际上,这完全违背了佛陀仁慈的本意。
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其实只是在阐述一个客观事实,即“凡事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并非教导众生“行善积德吧!你会有好报的”,这只是人们在现实不满中寻求的一种安慰。
我们不妨自问:若没有幸福、极乐世界的果报,我们就不去行善了吗?若佛陀告知我们,行善之人死后会下地狱,那我们还会行善吗?
有一位家财丰裕且心地善良的长者,常怀慈悲之心,广开善门,主动救助那些身陷疾病与苦难的人。受其救济者纷纷感念长者的善举,长者的美名因此远播天下。
一位天人听闻长者的事迹后,心生嫉妒,担忧长者的福报会超越自己。于是,天人化身为凡人,走到长者面前质疑道:“你将辛劳所得的财物慷慨布施,难道不觉得心疼吗?宝贵的财产终有耗尽的一天。”
长者微笑回应:“天地无私地滋养众生,我若仅图个人享乐,未免过于自私。不如让众人共享这份财富。”
天人见状,便编造谎言:“据说热衷布施之人,将来会堕入地狱。”
长者闻言,面露惊讶。天人见其不信,便幻化出地狱景象,声称其中受苦者皆为昔日乐善好施之人。
长者半信半疑,上前询问其中一人:“你为何会坠入地狱?”
那人答道:“正如你所闻,我生前常行布施,助人为乐,故而死后沦落至此。”
长者又问:“那么,接受你帮助的人呢?”
“他们皆已往生天堂。”那人回答。
长者顿时喜形于色,说道:“助人脱困,使其幸福,乃我毕生所愿。既然受助者能得升天堂,即便我一人独受地狱之苦,亦心甘情愿。”
天人为长者的话所感动,内心涌起惭愧之情,便恢复了天人的模样,对长者说道:“实际上,行善能得天福。但你这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怀,修得的境界远胜天福,那是一种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多么动人的境界!古人早就勉励后人“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若是为了福报而行善积德,为了功名而读书学习,那么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真心相助,真正的清净心和慈悲心也无从谈起。
慈悲,应当是一份不掺杂任何污浊的美丽,以其清澈感动世人。倘若我们仅对那些可能对我们有利的人行善,且行善时还故意让他们看见、听见,那么这不仅无法真正帮助他人,还会玷污自心的澄净。
我们形容一个人善良时,往往会夸张地说:“他连一只蚂蚁都不忍踩死。”如果一个人真的连蚂蚁都不忍踩死,那他离清澈的慈悲心就不远了。因为即便因果之道再玄妙,一只蚂蚁也不至于对我们此生的事业和幸福造成丝毫影响。基于此而生出的善心和慈悲心,才更加令人尊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谁又会真的一直留意脚下,以免踩到蚂蚁呢?
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回忆道:“一次,他(弘一法师)到我家做客。我请他坐在藤椅上。他轻轻摇动藤椅,然后缓缓坐下。起初我不敢询问,但见他每次都如此,便忍不住发问。法师答道:‘这藤椅的缝隙间,或许有小虫藏身。若突然坐下,可能会压死它们,所以先摇动一下,让它们有机会逃走。’”
弘一法师的善行,比之走路时不愿踩死蚂蚁的举动,更令人动容!时刻留意脚下已属不易,又有谁会想到,并关心那藤条间看不见的微小生灵呢?不仅如此,弘一法师临终前还特意嘱托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防蚂蚁爬上遗体而被烧死。这份深沉的慈悲,实在令人钦佩至极!
固然,我们难以达到弘一法师那至善至美的境界,但至少可以稍作努力,洗涤自己的心灵,让善良与悲悯更加纯粹。真诚地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真心给予掌声,默默伸出援手,顺便关心那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微小生命。开车时慢一点,走路时轻一些,不仅是为了呵护它们的脆弱,也是为了让自身在这缓慢与轻柔中,更清晰地看见它们的美丽——那正是我们内心善良在清澈时映照出的光影。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