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瞿秋白,或许就读懂了革命,读懂了人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8:44 1

摘要:一个革命者倒下了,身后却掀起数十年波澜,这究竟是人性的复杂,还是时代的无奈?瞿秋白,这个名字在历史的天空中,曾一度璀璨,也曾一度黯淡。他36岁在长汀罗汉岭从容赴死,高唱《国际歌》的画面,本该是定格的英雄史诗,却因一篇狱中遗书,让后人评说纷纭。

一个革命者倒下了,身后却掀起数十年波澜,这究竟是人性的复杂,还是时代的无奈?瞿秋白,这个名字在历史的天空中,曾一度璀璨,也曾一度黯淡。他36岁在长汀罗汉岭从容赴死,高唱《国际歌》的画面,本该是定格的英雄史诗,却因一篇狱中遗书,让后人评说纷纭。

他本是江苏常州一个破落书香的子弟,1916年春节前母亲因债务自尽,这人间惨剧让他过早尝尽世态炎凉。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1917年他北上求学,在北京俄文专修馆里,五四运动的惊雷唤醒了他,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点燃了他。1920年,他以《晨报》记者身份远赴苏俄,那片土地上的实践让他完成了从彷徨文人到坚定革命者的蜕变,1921年春天,他在莫斯科加入了党组织。回国后,他成了革命的播火者,不仅将《国际歌》的旋律填上中文,更在中共三大上前瞻性地提出国共合作,奔走于上海广州之间,将理论的火把投向工人运动的洪流。

1927年,风云突变,大革命失败。危难之际,他在汉口主持了八七会议,一扫陈独秀的右倾迷雾,确立了武装反抗的总方针,一跃成为党的掌舵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枪声,都回响着他的决策。然而,革命之路从非坦途。王明上台后,他被打成“机会主义”,从权力之巅跌落谷底,连津贴都被停发。国民党在通缉他,党内在排挤他,肺病在折磨他。一个真正的战士,岂会因此消沉?他转战上海,与鲁迅携手,成了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用超过150万字的笔杆子,开辟了新的战场。1933年底,他进入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为红军将士和苏区百姓带去文化的食粮与精神的鼓舞。

命运的转折点在1934年10月到来。红军长征,他因重病在身,只能留守苏区。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长汀水口镇,这位病弱的文人被俘。蒋介石亲自下令劝降,旧学生宋希濂许以高官厚禄,特务王杰夫轮番上阵,他始终不为所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这不是一封乞降书,而是一颗灵魂的独白。他坦然剖析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甚至自认不配烈士之名。这份过于真诚的自省,却被国民党断章取义,变成了攻击党的利器。6月18日,他迎着枪口,坦然走向死亡,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新中国成立,他作为革命烈士被载入史册。1950年,毛泽东亲笔题词,赞扬他向屠刀走去的英雄气概。1955年,他的遗骨被迁入八宝山,享尽哀荣。然而,1962年,风向骤变。当香港报刊重登《多余的话》,毛泽东批示:以后少纪念他,多纪念方志敏、刘胡兰。这究竟是为何?难道是领袖忘却了旧情?非也。彼时中苏交恶,意识形态斗争白热化,国家需要的是旗帜鲜明、坚如磐石的英雄偶像。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是希望的宣言,刘胡兰面对铡刀的呐喊是决绝的战歌。瞿秋白那份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即便再真实,也容易被敌人利用,成为攻击我们信仰不坚的弹药。这并非否定瞿秋白,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无奈选择。

历史终将回归本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的坚冰开始消融。1980年,中央为他正式恢复名誉,确认了他的忠诚,也肯定了《多余的话》的价值。1985年,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他的文集再版,理论贡献重获肯定。瞿秋白的一生,恰如一部厚重的书,从被捧上神坛,到被打入另册,再到被请回人间。这曲折的历程告诉我们,英雄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他们也是有血有肉、会迷茫会痛苦的普通人。正是这份真实,让他们的信仰显得更加可贵,让他们的选择显得更加伟大。读懂了瞿秋白,或许就读懂了革命,读懂了人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