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和伏尔泰世纪骂战:再牛的人也不能走太近,是灾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02:48 1

摘要:本文的两位男主角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一场世纪骂战,让整个欧洲沉默。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两个人生道理。

本文的两位男主角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一场世纪骂战,让整个欧洲沉默。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两个人生道理。

第一:再了不起的人,也不能走近,走近了也是灾难。

第二:关系再好,也不要透露自己的隐私,不然,翻脸之后,别人会拿你的隐私攻击你,让你身败名裂。

腓特烈大帝在欧洲历史上很有名,他是普鲁士的传奇君王。他把普鲁士从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欧洲强国。

与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这几个老牌强国并列五强。

腓特烈大帝的容克军团让欧洲各国胆寒,三次西里西亚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普鲁士成功出圈。

拿破仑、希特勒奉腓特烈大帝为顶级偶像,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能征善战。

这么一个牛叉的军事天才,在他少年的时候,可是地地道道的文学青年,不然,也不会跟大思想家伏尔泰有交集,更不会来一场世纪骂战。

腓特烈大帝少年时期,热爱文艺、艺术、哲学、音乐,长笛吹得尤其的好。

但在父亲老腓特烈看来,这些都是一些堕落的玩意,是软弱表象化了。

16岁的腓特烈不得不放下这些爱好,开始学习行政和军事,但他内心有一个角落留给了艺术。

腓特烈崇尚法国文化,伏尔泰是他的偶像。二十四岁的腓特烈开始写信给四十二岁的伏尔泰。

信中极尽赞美,称赞伏尔泰是最杰出的法国人,北方的奇迹,并附上自己的一篇文章请伏尔泰指正。

就这样,两人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笔友关系。

腓特烈把伏尔泰当作人生导师,而伏尔泰也很看好这个普鲁士开明的王储,认为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国王。

腓特烈二十八岁登上了王位,他立即邀请伏尔泰来普鲁士定居。经过多次诚恳的邀请以及丰厚的报酬,十年后,伏尔泰住进了无忧宫。

然而,这是灾难的开始。

腓特烈给伏尔泰的待遇极为丰厚:年薪两万法郎,被任命为国王的宫廷侍从,并授予骑士勋章。

他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改腓特烈的法文文章和诗作,腓特烈的法文有限。

伏尔泰成了普鲁士宫廷晚宴学会的核心人物,这个晚宴每晚举行,参与的人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文人。

很快,伏尔泰发现腓特烈并非纯粹的文人,而是务实、专横、忙于军事和政务的君王。

无忧宫虽然奢华,但规矩森严,带有军事化的刻板,这让爱自由的伏尔泰,很不习惯。

导致他们俩彻底翻脸的是因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伏尔泰通过柏林的一个犹太银行家投资一种债券,最后可能觉得这个投资有点问题。

然后就通过很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说恐吓等收回了投资。这件事情闹得满城风雨。

这让腓特烈很不满,腓特烈是个重视规则和顺序的人,他认为,伏尔泰贪婪,像个骗子,玷污了宫廷的形象。

第二件事:腓特烈很器重柏林科学院的院长,可能是文人的嫉妒,伏尔泰写了一篇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小册子,猛烈抨击院长的理论和人品。

虽然是匿名发表,但人人都知道是出自伏尔泰,这让腓特烈大为光火。

伏尔泰也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他很快辞职,离开普鲁士,然而在途经法兰克福的时候,被扣留了。这已经不是普鲁士的境内。

伏尔泰和他的外甥女,还有他的秘书,被要求不准离开他们下榻的金丝旅馆。

要他交出腓特烈写的一本讽刺欧洲其他君主和政治的诗句。并且交还他的骑士勋章和所赠予的一些其他礼物。

尽管伏尔泰交出了手头上的副本,但普鲁士的官员还是不相信他。他们把伏尔泰所有的行李,包括箱子里的内衬都拆开。

普鲁士的官员多纳,非常专横粗暴,他带了一队士兵住在金丝旅馆。

他对伏尔泰动不动就辱骂。甚至有一次用手抓伏尔泰的衣领,这对一个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说,真是极致的羞辱。

扣押长达33天,他们也曾逃跑过,但在多纳的施压下,法兰克福的官员又把他们抓回来。

最后被释放的时候,又被要求支付普鲁士官员和士兵们在旅馆产生的所有费用。

这是伏尔泰一生最痛苦最羞辱的经历。

如果理解了他的愤怒和羞辱,那么他后来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可以理解了。

一首小诗在欧洲的上流社会,开始传播:

你努力工作,

像凯撒一样野心勃勃。

如果你无法与之媲美,

至少你模仿了他的缺点。

……以拉丁文为文…

…以法语为诗…

像亚历山大一样鸡奸…

不,你将会被全世界欣赏。

即使没有这些优点

你也会被钦佩。

当时欧洲,同性恋是重罪,这样一首小诗的出现,而且广为传播,对腓特烈大帝的形象,是毁灭性的。

这首诗因为传播很广,最后被收录在伏尔泰的《杂集》里面。

腓特烈大帝对女性没有兴趣。这在欧洲宫廷里,都是公开的秘密,但这般大肆传播,也让腓特烈颜面扫尽,甚至威胁到他,作为国王的合理性。

这篇小诗,还只是个开头,后面陆续有文章和诗出来,讽刺腓特烈跟他年轻的侍卫们,都是情人关系。

于是,腓特烈手下的文人们,加入战团,强调伏尔泰的贪婪、无耻、背信弃义。

腓特烈大帝对同性恋的问题保持沉默,他用诗和文章书写伏尔泰的人品,相当的差强人意。

在私人聚会上,他表示:伏尔泰聚天下之恶于一身。

而伏尔泰在私人集会上却表示:腓特烈是柏林骗子,是个丑角,我把他看透了。

14年友好温馨的笔友,走到线下,不到三年,就互相憎恨至此。

七年后,最激烈的羞辱和愤怒,被时间冲刷平淡了。伏尔泰首先示好。

他的巨著《论风俗》出版。他把这本书寄给了腓特烈。对于欧洲这位舆论主宰者的示好,腓特烈大帝没有拒绝。

但两人的通信已经回不到从前,他们之间变得客气,疏远、谨慎。

也不再讨论腓特烈那些不成熟的诗作,而是谈论些宏大的话题,比如政治、宗教等。

表面和解,但伤痕仍在。腓特烈在私人场合,还会时不时讽刺伏尔泰的虚伪和贪婪。

而伏尔泰还会时不时发文,讽刺腓特烈的经济政策。

关于腓特烈,伏尔泰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评价:

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我对他钦佩不已。他英俊,优雅,诗人和哲学家。但他有个缺点,他不懂宽恕。

伏尔泰83岁那年逝世,得到消息的腓特烈说了一句:伏尔泰是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在他所从事的各类文学中最为卓绝的天才,……他是他那个时代的卢克莱修、维吉尔和贺拉斯的结合体。

既像赞美,也像讽刺。

他下令柏林科学院举行追悼活动,并亲自为伏尔泰撰写了悼词。

这么牛的两个人,现实中相处,搞出这样深的仇恨。

那普通人呢?人还是不要走的太近,相敬如宾、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才是人跟人交往的秘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